基准电压 + 运放 + 低边MOS恒流源控制原理

一、电路结构
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 为基准电压Vref
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为采样电阻Rsense的采样电压Vsense
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MOS管的栅极
MOS管S级接采样电阻然后接地,MOS管D级接输入负载接输入电压
以上描述的就是典型的低边MOS恒流控制电路,做过LED恒流控制的同学应该都很熟悉。
简单的示意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键点:Vref 是固定电压(如 2.5V),由基准源(如 TL431)提供,Vin仅是供电电压,不参与电流控制。
MOS管工作在饱和区(恒流区),确保 Iout仅由 Vgs控制。
设计恒流源满足以下两条规则:
1.输出电流 Iout由基准电压 Vref和采样电阻 Rsense决定,与输入电源电压 Vin无关。
2.即使负载 Rload 变化,Iout也能保持恒定(真正的恒流特性)。
二、负反馈调节机制
(1)稳态分析(平衡状态)
运放通过虚短(V+=V−​)强制反相端电压等于同相端电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输出电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论:Iout仅由 Vref和 Rsense决定,与 Vin、Rload无关。
(2)动态调节过程
情景 1:负载 Rload增大(Vin固定)
负载 Rload增大(Vin固定)
初始扰动:Rload​ ↑ → 负载压降 Iout*Rload ↑ → MOS管VDS​ ↓。
恒流维持:
若 VDS仍 > VGS−Vth(饱和区条件),MOS管保持恒流特性。
若 Iout试图减小 → Vsense=Iout⋅Rsense↓ → 运放反相端电压 < 同相端电压 Vref​。
运放输出 OUT ↑ → VGS ↑ → Iout↑,直到 Vsense=Vref 恢复。
结果:Iout恢复不变,但是由于Rload增大了,VDS=Vin−Iout(Rload+Rsense)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仅 VDS调整变大了以适应 Rload变化。
情景 2:输入电压 Vin​ 增大(Rload固定)
初始扰动:Vin​ ↑ → MOS 管 VDS ↑(因 Iout固定,Rload 压降不变)。
恒流维持:
由于 Vref和 Rsense未变,Iout无需调整,运放无需动作,OUT保持不变,Iout恒定。
结果:Iout 不受 Vin影响,仅 VDS 增大。
为什么VDS会增加?,因为恒流源强制 Iout不变,而 Vin​ 增加时,负载压降 Iout⋅Rload不变,多余的电压只能由MOS管的 VDS承担,因此 VDS必然增加。
二、常见问题
Q1:为什么 Vin变化不影响 Iout?
因为 Iout由 Vref 和 Rsense 决定,与 Vin 无关。(如果被影响了,那还叫恒流吗吗?)
运放通过负反馈强制 Vsense=Vref ​,只要 Vin 满足 VDS>VGS−Vth(饱和区条件),Iout就恒定。
Q2:MOS 管饱和区的作用是什么?
在饱和区,MOS 管的 ID 仅由 VGS决定,与 VDS 无关,这样,负载变化时,VDS可自由调整以维持 Iout恒定。
Q3:如果 Vin 过低会怎样?
当 Vin​ 小到无法满足 VDS>VGS−Vth时,MOS管进入线性区,Iout 会随 Vin​ 下降而减小,恒流失效。
设计时需保证:
Vin>Iout⋅(Rsense+Rload)+VDS(sat)其中 VDS(sat)≈VGS−Vth(饱和区最小压降)。
Q4:如果 Vin过大会怎么样?
超过MOS管DS耐压值发生击穿,或MOS功耗过大烧毁
Q5:在以上的应用中,MOS管是处于饱和区也就是恒流区,那么MOS管的ID到底是由谁控制的?是VGS还是VSENS和Rsense,这个两个电流值矛盾吗?
ID由运放通过负反馈强制控制,最终表现为 Vsense=Vref,但本质是运放动态调整 VGS来满足这一条件。
表面看是 Vsense决定 ID,底层是VGS执行控制。运放作为“智能调节器”,通过动态调整 VGS,使得 MOS管的饱和区电流公式 恰好等于 反馈目标值 Vref/Rsense。

### 运算放大器与MOS管构成的恒流源电路设计 #### 一、基本原理 运算放大器(Op-Amp)和MOS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可以组合成一种高效的恒流源电路。这种电路的核心在于通过反馈机制使MOS管的工作状态稳定于特定区域,从而实现稳定的电流输出。 在该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作用是对输入电压进行比较并调整其输出电压,进而调节MOS管栅极电压 \( U_{GS} \),使其漏极电流 \( I_D \) 达到设定值[^1]。由于MOS管是一种电压控制型器件,在给定的栅源电压下能够维持一定的漏极电流,因此可以通过精确设置 \( U_{GS} \) 来获得所需的恒定电流输出。 #### 二、工作机制详解 具体来说,运放的一个输入端连接至基准电压源,另一输入端则接收来自负载上的采样电阻两端产生的分压信号。当实际输出电流发生变化时,这个变化会反映在采样电阻上形成不同的电位差,并传递回运放到负反馈路径里。此时,运放内部自动校正自己的输出直至两个输入端恢复平衡为止,即实现了闭环控制系统下的精准调控功能[^2]。 对于MOS管而言,它被配置为处于饱和工作模式之下。这是因为相比于线性操作区间内的跨导系数g_m较小的情况,在深饱和状态下可以获得更高的增益特性以及更佳的动态性能表现。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利于简化后续分析过程中的数学建模难度等问题解决方法探讨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以下是基于上述理论所绘制的一种典型应用实例对应的电气接线布局示意代码: ```circuitikz \begin{circuitikz}[american voltages] % 绘制电源Vcc,Vdd节点定义及连线部分省略... % OpAmp放置位置及其引脚标注说明如下所示: \draw (0,0) node[op amp](opamp){}; \node[left=0.5cm of opamp.-](inminus){} [anchor=east]{-};% 负相输入标记"-" \node[right=0.7cm of opamp.out](outplus){} {$+$}; % 正向输出"+"号 % 添加Rsample作为检测元件接入网络结构之中 \draw (outplus.east)--++(right:1cm)|-(3,-2); \draw (-1,-2)-|(inminus.west); \draw(-1,-2)to[R,l=$ R_{sample}$,*-*](3,-2); % 描绘N-MOSFET Qn的位置关系与其他关联部件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描述 \draw (3,-2) to[short,o-o] ++(down:1) coordinate(Qsource) --++(left:2)coordinate(Qdrain); \draw (Qsource)to[Mosfet,n=nmos]++(up:2)(nmospin.G)->+(left:.8cm)% NMOS主体图形表示法 ; \path[nmos.gate]-|($(opamp.out)+(0,.2)$);% 将Gate接到OpAmp Output处完成整体架构搭建完毕。 \end{circuitikz} ``` 以上图展示了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反相放大器形式来驱动NMOS以达成目标效果的具体做法之一版本而已;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变形款式可供选择依据不同场合需求灵活选用即可满足相应的要求标准范围之内合理运用发挥各自优势特点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发展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取得更大成就辉煌未来前景可期值得期待!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