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去噪黑科技5:matlab一键实现EEMD联合小波阈值去噪重构

主题:原创matlab一键实现EEMD联合小波阈值去噪重构

代码下载链接:https://mbd.pub/o/bread/mbd-Zp2ck55v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信号不可避免会被噪声污染,导致信号特征提取和分析变得困难。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种高效的信号降噪方法——EEMD模态分解联合小波阈值去噪重构,并通过详细实验验证它的强大效果!

01、背景介绍

       传统的小波阈值降噪虽然能有效降低噪声,但在复杂噪声背景下往往存在信号失真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去噪性能,我们引入了EEMD模态分解对信号进行分量处理,结合小波阈值方法,实现更精准的信号重构。

       这套方法特别适用于机械故障诊断、生物医学信号分析等需要高保真去噪的场景。

02、整体思路

       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三步:

       1、第一步:EEMD分解噪声信号将复杂信号自适应分解成若干个本征模态函数IMFs,方便后续筛选有用分量。

       2、第二步:基于相关性筛选重要分量计算每个IMF与原信号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只保留相关性强的分量,初步去除噪声成分。

      3、第三步:小波阈值进一步降噪并信号重构对筛选后的分量进行小波阈值降噪处理,最终重构出高质量去噪信号。

       这种先分解+筛选+精细去噪的策略,能大幅提升信号净化能力。

03、信息介绍

       EEMD+小波阈值信号去噪重构,多指标多图版本,matlab代码,直接运行

    一、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联合小波阈值信号去噪重构,多指标多图版本,matlab代码,直接运行;“阅读原文”主页还有ICEEMDAN、VMD、EMD、EEMD、MVMD+小波阈值信号去噪重构;

       二、仅本店有:附有说明文档,里面注明了各个主要信号分量字符的含义和位置(包含原始信号、含噪信号、小波去噪后信号、重构信号、联合去噪后信号);

      三、仅本店有:附有详细的替换excel数据步骤和替换代码,可参考自行简单替换数据;

       四、代码整体包含:

        1、EEMD去噪(嵌套在联合去噪):对原始信号进行EEMD分解,计算分解得到的各个IMF分量与原始信号的相关性系数,选取相关性系数高的IMF分量进行重构去噪。

        2、小波阈值去噪: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阈值去噪,可以设置小波分解层数以及小波函数还有阈值估计方法(启发式阈值、自适应阈值、固定阈值、极大极小阈值)以及软硬阈值的设置,并对其画图。

        3、EEMD+小波阈值联合去噪:首先对原始信号进行EEMD分解,然后对分解出来的各个IMF分量进行相关性计算,然后对各个IMF分量进行小波阈值去噪,最后对去噪完的IMF分量进行相加重构完成去噪。

      五、评价指标

     原始信号/小波阈值去噪/EEMD+小波阈值联合去噪均有以下指标,方便对比,很全的指标:

     1、SNR信噪比

     2、PSNR峰值信噪比

     3、SSIM结构相似性指数

     4、MAE平均绝对误差

     5、RMSE均方根误差

     6、相关系数

04、实验流程

      本次实验以合成信号为例(包含调制信号、阻尼信号与正弦成分),具体流程如下:

      1、信号构建与加噪

   (如果你的信号本身含噪,可直接替换,附送有文档,里面有直接替换代码,复制即可):

      采样频率4000Hz,生成组合信号,并叠加标准差为0.2的高斯白噪声。

      2、EEMD分解:

      设置加噪次数100次,最大迭代100次,完成IMF分解。

      3、相关性筛选:

    选择相关系数大于0.4的IMF进行重构。

      4、小波阈值降噪:

      采用db4小波基进行3层分解,使用固定阈值规则处理细节系数。

      5、信号重构与对比:

      绘制时域图、频域图,对比原始、小波降噪和联合去噪后的效果。

05、图例展示

   生成图例展示:

       1、原始信号时域波形、含噪信号频谱

       2、模态时频图

       3、模态分量频谱图

       4、时域波形对比图(原始信号、含噪信号、小波降噪后信号、联合去噪后信号)

       5、频谱图对比(原始信号、含噪信号、小波降噪后信号、联合去噪后信号)

       6、三信号指标SNR、PSNR、SSIM、MAE、RMSE、相关系数对比图

06、结果分析

       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直观展示了去噪效果,具体见展示图例和6项评价指标。

       1- 可以看到,联合去噪在各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单独的小波降噪,大大提升了信号还原质量。

       2-此外,频谱图和时域波形对比也进一步印证了联合方法在噪声抑制和信号保真方面的优势。

07、总结与展望

       EEMD联合小波阈值去噪,充分结合了时频局部特性分析和多尺度分解能力,在复杂噪声背景下展现出优秀的降噪性能。未来可以将这套方法拓展到:

       1、机械故障振动信号分析

       2、生物医学如脑电、心电信号降噪

       3、声学、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

      如果你也在寻找一种精细且鲁棒的信号去噪方案,不妨一试这套方法!

      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哦!前往主页查看更多降噪玩法,VMD、EMD、EEMD、CEEMDAN、ICEEMDAN、MVMD+小波联合阈值去噪!!!


代码经营范围:

 各类故障诊断研究、智能优化算法、神经网络分类/时序/回归、熵值特征分析、优化模态分解、聚类算法、数据去噪重构、数据特征提取等等,持续更新中!!!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用户关于自适应小波算法的问题,包括设计方法、MATLAB实现,以及与传统小波的对比,特别是在吸收光谱中的应用。首先,我得回顾一下小波的基础知识,然后了解自适应算法的特点。 用户提到的传统小波方法通常是基于固定阈值,比如硬阈值或软阈值,可能无法适应不同信号的特征。而自适应算法可能需要根据信号局部特性调整阈值或小波基,这可能涉及参数的自适应选择,比如阈值水平、分解层数或小波函数类型。例如,引用[4]中提到的wbmpen函数使用Birge-Massart处罚算法计算全局阈值,但自适应可能需要动态调整参数。 接下来,我需要查找自适应小波的设计方法。可能的方法包括自适应阈值选择,比如根据每个子带的声水平调整阈值,或者使用不同的评估准则来自适应确定分解层数。另外,可能结合其他分解方法,如EMD或EEMD(引用[2][3]),但用户明确提到的是小波自适应,所以重点应放在小波本身的改进上。 关于MATLAB实现,可能需要使用小波工具箱中的函数,如wden、wdencmp等,但如何实现自适应部分可能需要自定义代码。例如,动态调整阈值参数,或者根据信号特征选择小波基。引用[4]中的C语言和MATLAB程序示例可能有用,但需要调整以适应自适应需求。 然后是对比传统小波和自适应小波的优势。传统方法可能在固定阈值下处理不同信号段不够灵活,导致细节丢失或声残留。自适应方法可能在不同区域应用不同阈值,保留更多有用信号,尤其是在吸收光谱这种可能有局部特征的数据中。需要引用文献中的对比结果,但用户提供的引用中,引用[1]提到小波优于传统低通滤波,引用[2][3]提到EMD联合小波的优点,可能可以类比到自适应小波的优势。 吸收光谱的特殊性在于信号可能包含尖锐的峰值和基线变化,自适应算法需要更好地保留这些特征。可能需要考虑小波基的选择,比如使用与信号特征匹配的小波,或者动态调整分解层次。 现在需要组织这些思路,分步骤回答用户的问题。设计方法部分应涵盖自适应阈值、分解层数、小波基选择等。MATLAB代码示例可能需要展示如何动态计算阈值,或者使用评估指标自动调整参数。对比部分需要具体说明在吸收光谱中的效果,比如信比提升、特征保留等。 可能还需要注意用户提到的参数选择问题,如引用[3]中EEMD参数需要调整,类似地自适应小波也需要考虑参数自适应性。因此,在算法设计中可能需要引入某种优化循环,比如基于信比或均方误差的最小化来自动确定参数。 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设计方法、MATLAB实现步骤、优势对比,并附上代码示例和相关问题。需要检查引用是否正确应用,比如引用[1]关于小波的基本方法,引用[4]关于阈值计算,引用[2][3]关于自适应分解方法的优势。</think>### 自适应小波算法设计与MATLAB实现 #### **1. 自适应小波算法设计方法** 自适应小波的核心是通过动态调整参数(如阈值、分解层数、小波基)来适应信号局部特征,具体设计方法如下: **① 自适应阈值选择** - **局部声估计**:根据小波系数的统计特性(如每层子带的声方差)动态调整阈值。例如,对高频系数使用更严格的阈值,低频保留更多细节[^4]。 - **阈值函数优化**:结合软阈值与硬阈值的优点,设计分段阈值函数,如: $$T_{\text{adapt}}(w) = \begin{cases} w - \lambda \cdot \text{sign}(w) & |w| \geq \lambda_{\text{high}} \\ \alpha \cdot w & \lambda_{\text{low}} \leq |w| < \lambda_{\text{high}} \\ 0 & |w| < \lambda_{\text{low}} \end{cases}$$ 其中$\lambda_{\text{high}}$和$\lambda_{\text{low}}$根据子带能量自适应确定。 **② 自适应分解层数** - 通过评估重构误差或信比(SNR)自动选择最优分解层数。例如,当SNR提升幅度小于设定阈值时停止分解。 **③ 小波基匹配** - 利用相似性准则(如能量集中度)选择与信号特征最匹配的小波基,如Symlets、Daubechies系列等[^1]。 #### **2. MATLAB实现示例** 以下代码展示了基于声估计的自适应阈值(以吸收光谱信号为例): ```matlab % 加载含吸收光谱信号 load('noisy_spectrum.mat'); signal = noisy_spectrum; % 自适应参数设置 wavelet = 'db4'; % 动态选择小波基(可根据信号特征调整) level = 5; % 初始分解层数 SNR_target = 25; % 目标信比 % 小波分解 [C, L] = wavedec(signal, level, wavelet); % 自适应阈值计算 for i = 1:level detail_coef = detcoef(C, L, i); sigma = median(abs(detail_coef)) / 0.6745; % 估计声标准差 thr(i) = sigma * sqrt(2*log(length(detail_coef))); % 自适应阈值 end % 阈值处理与重构 C_thr = wthcoef('d', C, L, 1:level, thr, 's'); denoised_signal = waverec(C_thr, L, wavelet); % 评估效果 SNR = 10*log10(var(signal)/var(signal - denoised_signal)); disp(['实际SNR提升:', num2str(SNR), ' dB']); ``` #### **3. 与传统小波的对比** | **对比维度** | **传统小波** | **自适应小波** | |--------------------|------------------------------------------|--------------------------------------------| | **阈值选择** | 全局固定阈值(如通用阈值)[^4] | 基于子带声特性动态调整阈值 | | **分解层数** | 手动设定,可能过分解或欠分解 | 通过SNR或误差自动优化 | | **适用场景** | 平稳信号(如音频) | 非平稳信号(如吸收光谱、医学信号)[^2][^3] | | **细节保留能力** | 可能丢失微弱特征 | 更优,尤其在信号突变区域(如光谱峰值) | **吸收光谱优势**: - 吸收光谱通常包含尖锐的峰值和复杂基线,自适应算法能针对不同频段调整阈值,减少峰形失真。 - 通过动态选择小波基(如Symlets匹配峰值对称性),可提升精度。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