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中的传统摄像机标定方法及其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摄像机标定是机器视觉领域中获取图像中物体真实世界坐标的关键步骤,涉及到利用针孔相机模型确定相机内外参数。本文深入探讨了在C语言中实现传统标定方法的过程,涵盖标定对象选择、图像采集、特征检测、特征匹配、建立几何关系、计算内在参数、优化与校正以及存储和应用标定结果等步骤。在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工业自动化和产品质量检测等应用领域中,准确的摄像机标定对于确保可靠视觉感知和提升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标定方法_C语言_标定_传统标定方法_摄像机标定_机器视觉_

1. 摄像机标定的重要性

摄像机标定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将3D世界中的点映射到2D图像平面上,从而为后续的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提供准确的参考。一个准确的摄像机模型可以校正镜头畸变,提升测量精度,优化视觉算法性能,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标定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已成为提升计算机视觉应用质量的关键驱动力。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摄像机标定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标定对象的选择、图像采集与预处理技巧、特征检测与匹配算法,以及标定结果的处理和应用。

2. 针孔相机模型的理论基础

针孔相机模型是摄像机标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简洁的数学表达与实际物理成像过程非常接近,因此它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针孔相机模型的定义、数学描述以及如何将现实世界的三维点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上,从而为后续的摄像机标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针孔相机模型概述

2.1.1 针孔相机模型的定义

针孔相机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相机模型,它假设相机是一个没有镜头的简单孔洞,光线通过这个小孔在相机内部的成像平面上形成倒立的图像。这一模型去除了真实镜头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透镜畸变、光路折射等复杂因素,使得成像过程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关系来描述。

由于其数学处理的简洁性,针孔相机模型在实际的标定算法中提供了清晰的数学框架,是进行标定工作时的理想化工具。这一模型的引入,帮助我们简化了从现实世界到图像平面的映射过程,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三维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1.2 模型在摄像机标定中的作用

在摄像机标定中,针孔相机模型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将三维世界中的点与二维图像平面中的点对应起来的方法。通过使用这个模型,可以确定摄像机的内在参数,例如焦距、主点坐标,以及确定摄像机在三维空间中的姿态。此外,针孔相机模型也便于我们在后续步骤中进行图像的矫正和三维重建。

摄像机标定的过程可以分为内部标定和外部标定两个主要步骤。内部标定是为了确定摄像机本身的参数,包括焦距、光学中心和镜头畸变参数等;外部标定则是为了确定摄像机相对于某一特定坐标系的位置和方向。针孔相机模型为这两部分标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2 摄像机成像的数学描述

2.2.1 成像过程中的坐标变换

摄像机成像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是坐标变换,它描述了三维世界点如何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上。在针孔相机模型中,这一过程可以用中心射影几何来表示。一个三维点 ( P ) 经过射影变换可以表示为:

[ P’ = M \cdot P ]

其中 ( P ) 是世界坐标系中的点,( P’ ) 是图像坐标系中的点,( M ) 是射影变换矩阵,它包含了摄像机的内在参数和外在参数。内在参数通常包括焦距、光学中心等,而外在参数则描述了摄像机的旋转和平移。

2.2.2 投影矩阵的推导与意义

投影矩阵 ( M ) 的推导是摄像机标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推导中,我们通常会假定摄像机的光学中心为原点,那么投影矩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参矩阵 ( K ) 和外参矩阵 ( [R|T] ),即:

[ M = K \cdot [R|T] ]

其中,( K ) 是一个3x3的矩阵,包含了焦距 ( f ) 和主点坐标 ( (c_x, c_y) ),而 ( [R|T] ) 是一个3x4的矩阵,包含了摄像机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 R ) 和平移向量 ( T )。

投影矩阵 ( M ) 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建立了三维世界与二维图像之间的几何关系,而且还能对摄像机拍摄得到的图像进行逆变换,即从二维图像恢复出对应的三维结构信息。这一过程对于三维重建、机器人视觉定位、增强现实等应用领域至关重要。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针孔相机模型的进一步应用和基于C语言实现标定算法的具体步骤,包括成像过程的代码实现、关键算法逻辑的解释以及对应的参数设置。

3. C语言实现标定方法的原理与实践

3.1 C语言在标定中的应用

3.1.1 C语言编程基础回顾

在C语言的发展历程中,其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系统编程、嵌入式开发、驱动开发等领域。C语言以其接近硬件、运行效率高、可操作内存等特性,成为实现复杂算法,如摄像机标定算法的首选语言。摄像机标定过程中,需要执行大量的矩阵运算、图像处理和数据解析,C语言由于其强大的指针操作和库函数支持,能够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

此外,C语言的普及和标准化使其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能力,这对摄像机标定软件的开发尤为重要。软件开发完成后,可以轻松地移植到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减少因平台不同而导致的额外开发和维护成本。

3.1.2 C语言在算法实现中的优势

C语言编写的程序通常在执行效率上优于其他高级语言,这对于需要实时处理和计算的摄像机标定算法来说是一大优势。例如,标定算法中的特征提取和匹配步骤需要快速响应,C语言可提供低级操作的直接支持,从而加快处理速度。

在代码层面,C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库函数,包括用于图像处理的OpenCV库和用于矩阵运算的BLAS(Basic Linear Algebra Subprograms)库。这些库与C语言的无缝集成,使得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算法逻辑的实现,而不是底层细节。

3.2 标定算法的C语言实现步骤

3.2.1 算法流程概述

摄像机标定的C语言实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初始化摄像机模型参数。
2. 采集标定板图像,并进行图像预处理。
3. 检测标定板上的特征点。
4. 通过特征点计算摄像机的内外参数。
5. 评估标定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优化。

在代码实现中,每个步骤都可能涉及复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例如,在计算内外参数时,可能需要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或迭代优化算法,这些都需要通过C语言进行细致的操作和控制。

3.2.2 关键代码解析与注释

下面给出一个使用OpenCV库中的函数进行特征点检测的关键代码段,并进行详细解析: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include <opencv2/features2d.hpp>
#include <opencv2/xfeatures2d.hpp>

int main() {
    // 加载标定板图像
    cv::Mat image = cv::imread("calibration_image.jpg", cv::IMREAD_GRAYSCALE);

    // 初始化SIFT检测器
    cv::Ptr<cv::xfeatures2d::SIFT> detector = cv::xfeatures2d::SIFT::create();

    // 检测关键点和描述符
    std::vector<cv::KeyPoint> keypoints;
    cv::Mat descriptors;
    detector->detectAndCompute(image, cv::noArray(), keypoints, descriptors);

    // 输出关键点和描述符数量
    std::cout << "Found " << keypoints.size() << " key points." << std::endl;
    std::cout << "Descriptor size: " << descriptors.size() << std::endl;

    // ...后续特征匹配与标定算法步骤...

    return 0;
}

在上述代码中,首先通过 cv::imread 函数加载图像,然后使用 cv::xfeatures2d::SIFT 创建一个SIFT特征检测器对象,并利用 detectAndCompute 方法同时进行关键点的检测与描述符的计算。最后,通过标准输出打印出检测到的关键点数量和描述符的大小。这只是整个标定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充分展示了C语言与OpenCV库结合实现复杂图像处理任务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代码实现,我们可以看到C语言在摄像机标定领域的实际应用。在下一章节,我们将探讨标定对象的选择与使用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如何准备和执行标定任务。

4. 标定对象的选择与使用技巧

4.1 标定对象的分类与特点

4.1.1 平面标定板与立体标定物

在摄像机标定过程中,标定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标定对象的物理形态,通常可以分为平面标定板和立体标定物两大类。平面标定板多为已知几何特性的二维平面,常见的是棋盘格标定板,它因为其简单、易于制作、易于检测的角点等特性,被广泛用于摄像机的标定与校正。平面标定板便于进行特征点的检测和对应,但其无法提供足够的深度信息。

立体标定物,如球体阵列或者带有三维结构的标定物,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三维信息。这类标定物在一些特定场合中非常有用,比如需要进行更精确的三维标定和测量时。立体标定物的优点在于它们能提供额外的深度信息,而缺点则是制造复杂度高,且成本相对较高。

4.1.2 标定对象的精度与适用场景

标定对象的精度取决于其设计和制作的精细度,这是决定摄像机标定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精度的标定对象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摄像机参数,进而提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应用场景,如一般的图像处理任务,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标定对象。而对于精密的机器视觉任务,如机器人导航、精密测量等,则必须选择高精度的标定对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标定对象的适用场景也非常广泛,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类型的标定对象。例如,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常常使用平面标定板进行标定;而在飞行器的视觉导航系统中,则可能需要使用立体标定物来获取更为精确的空间信息。选择合适的标定对象对于最终的标定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2 标定对象的选取与准备

4.2.1 标定对象的选取原则

选择合适的标定对象是提高摄像机标定精度的关键。选取标定对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 可检测性 :标定对象的特征点需要容易检测,具有较好的可识别性。
  • 稳定性 :标定对象应该足够稳固,避免在标定过程中发生位置或形状的变化。
  • 环境适应性 :应选择适应当前环境条件(如光照、背景等)的标定对象。
  • 标定对象的精度 :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精度级别的标定对象。

4.2.2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的摄像机标定过程中,有一些操作细节需要注意:

  • 清洁度 :确保标定对象表面没有灰尘、污迹等,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特征点检测的准确性。
  • 标定板的放置 :标定板应放置在拍摄视野内,且尽量垂直于摄像机镜头,以减少透视变形。
  • 光照条件 :光照条件需保持稳定且均匀,避免产生过强的反光或阴影。
  • 标定板的拍摄数量 :通常需要拍摄多张不同角度和位置的照片,以确保特征点能够被充分检测。

选取合适的标定对象并合理地准备标定环境,对于摄像机标定的最终效果和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细致地准备和注意上述事项,可以有效提升标定的准确度。

5. 图像采集的步骤与图像预处理技巧

5.1 图像采集的关键步骤

5.1.1 采集环境的设置

在进行图像采集时,环境设置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首要条件。环境因素对于图像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光源、背景、摄像机位置等进行精心布置。

光源

光源选择要保证光线均匀、无强烈反光或阴影。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采用自然光、荧光灯、卤素灯或LED灯等。稳定且均匀的照明能减少图像处理的难度,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性。

背景与前景

背景应尽量简洁,避免颜色和亮度与标定对象产生对比。这有助于减少背景噪声的干扰,使得图像处理时更易识别标定对象。同时,前景的标定对象需清晰可见,避免遮挡或部分遮挡现象。

摄像机位置

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决定了所拍摄图像的视角和内容。通常情况下,应保证摄像机正对标定对象,并尽可能保持摄像机与标定对象的平行,以避免透视变形。

5.1.2 图像质量的控制要点

图像质量是标定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予以重视。在图像采集过程中,主要控制以下几个方面:

分辨率

图像的分辨率直接影响到后续处理的精度。分辨率越高,能够提取的特征点越多,但同时也会增加计算量。因此,在保证足够细节的前提下,应选择适当的分辨率进行采集。

对比度

图像对比度是指图像中亮区域与暗区域的亮度差异。对比度越高,图像中物体的轮廓越清晰,有助于特征点检测。但过高的对比度可能会导致图像细节丢失。

噪声

图像噪声会干扰特征点检测和匹配,因此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噪声。可以通过软件滤波来去除噪声,但应注意不要过度滤波,导致图像细节丢失。

5.2 图像预处理方法

5.2.1 图像噪声的去除

图像噪声是图像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常见噪声包括高斯噪声、盐噪声和椒噪声等。噪声会干扰特征点的准确检测,因此在特征检测之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噪声去除。

常用的噪声去除方法:
  • 均值滤波:通过将每个像素点替换为其周围邻域的平均值来减少噪声。
  • 中值滤波:将每个像素点替换为其邻域像素值的中值,这在去除椒噪声方面效果较好。
  • 高斯滤波:使用高斯核对图像进行卷积运算,可以有效平滑图像,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核大小和标准差。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 假设image是读入的图像
    Mat image;
    // ... (图像读取代码)

    // 应用中值滤波去除噪声
    Mat image_noisy;
    medianBlur(image, image_noisy, 5);
    // 显示结果
    imshow("Noise Removal", image_noisy);
    waitKey(0);
    return 0;
}

5.2.2 图像增强与特征提取

图像增强是预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有助于改善图像质量,使得特征点更加突出。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和锐化等。

直方图均衡化:

用于调整图像的对比度,通过扩展图像的直方图分布,使得图像的亮度更加均匀。

锐化:

通过增强图像的边缘细节,有助于提高特征点的检测精度。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 假设image是读入的图像
    Mat image;
    // ... (图像读取代码)

    // 应用直方图均衡化增强图像
    Mat image_equalized;
    equalizeHist(image, image_equalized);
    // 应用锐化操作增强图像
    Mat image_sharpened;
    GaussianBlur(image, image_sharpened, Size(3,3), 0);
    addWeighted(image, 1.5, image_sharpened, -0.5, 0, image_sharpened);

    // 显示结果
    imshow("Histogram Equalization", image_equalized);
    imshow("Image Sharpening", image_sharpened);
    waitKey(0);
    return 0;
}

图像预处理是摄像机标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决定了最终标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对后续的图像分析和处理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合理地设置采集环境、控制图像质量,并应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可以大大提升摄像机标定的效果和可靠性。

6. 特征检测与匹配算法的深度解析

特征检测方法

6.1.1 Harris角点检测与原理

Harris角点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特征点检测方法,其核心思想基于局部窗口内的梯度信息。Harris算法基于以下假设:如果一个窗口内的图像块发生平移,窗口中的梯度变化会非常大。因此,角点检测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些在所有方向上的变化都很明显的点。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对图像进行高斯模糊处理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2. 计算图像的梯度(水平和垂直)。
  3. 使用梯度信息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响应值。
  4. 根据响应值提取角点。

以下是实现Harris角点检测的伪代码:

// 伪代码,用于说明Harris角点检测步骤
// 计算梯度
Image gradX = gradientX(image);
Image gradY = gradientY(image);

// 计算响应图
Image responseMap = computeResponseMap(gradX, gradY);

// 阈值化响应图,提取角点
Image corners = threshold(responseMap);

参数说明和代码逻辑分析:

  • gradientX(image) gradientY(image) 是两个函数,分别计算图像在X和Y方向上的梯度。
  • computeResponseMap(gradX, gradY) 根据梯度信息计算角点响应图。
  • threshold(responseMap) 是一个阈值化操作,用于确定哪些像素是角点。

6.1.2 SIFT特征检测的原理与应用

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是一种用于图像局部特征描述的方法,它可以在图像的不同尺度和旋转下检测出稳定的特征点。SIFT算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尺度空间极值检测。
  2. 精确定位关键点。
  3. 方向赋值。
  4. 生成特征描述符。

SIFT算法的核心在于尺度空间极值检测,它通过构建高斯差分尺度空间(DoG,Difference of Gaussian)来寻找稳定的极值点,这些极值点就是特征点。特征描述符是通过计算关键点邻域内的图像梯度信息得到的。

以下是实现SIFT算法的关键步骤伪代码:

// 伪代码,用于说明SIFT算法的关键步骤
// 构建高斯差分尺度空间
Image dogSpace = buildDifferenceOfGaussianSpace(image);

// 检测尺度空间中的极值点
Image keypoints = detectKeypoints(dogSpace);

// 为关键点赋予方向
keypoints = assignOrientation(keypoints);

// 生成特征描述符
Images descriptors = generateDescriptors(keypoints);

参数说明和代码逻辑分析:

  • buildDifferenceOfGaussianSpace(image) 函数构建DoG空间。
  • detectKeypoints(dogSpace) 函数检测关键点。
  • assignOrientation(keypoints) 函数为关键点赋予方向。
  • generateDescriptors(keypoints) 函数生成特征描述符。

特征匹配算法

6.2.1 Brute-Force匹配方法

Brute-Force匹配算法是特征匹配的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图像中的特征点与另一个图像中所有特征点进行比较,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取距离最近的点作为匹配点。

Brute-Force匹配的步骤包括:

  1. 特征提取:从两个图像中提取特征点和特征描述符。
  2. 特征比较:计算两个图像中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
  3. 匹配决策:根据距离选择最佳匹配点对。

伪代码如下:

// 伪代码,用于说明Brute-Force特征匹配步骤
// 提取特征点和描述符
FeatureSet features1 = extractFeatures(image1);
FeatureSet features2 = extractFeatures(image2);

// 计算特征描述符之间的距离
DistanceMatrix distances = computeDistances(features1, features2);

// 获取最佳匹配
MatchSet matches = findBestMatches(distances);

参数说明和代码逻辑分析:

  • extractFeatures(image) 函数用于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和描述符。
  • computeDistances(features1, features2) 函数计算两组特征点描述符之间的距离矩阵。
  • findBestMatches(distances) 函数根据距离矩阵找到最佳匹配点对。

6.2.2 FLANN匹配器的应用与优化

Fast Library for 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s(FLANN)是一种基于聚类的方法,适用于大数据集的特征匹配。FLANN匹配器使用不同的搜索算法,并通过算法的快速近似最近邻搜索,来加速特征匹配的过程。

FLANN匹配器的关键步骤如下:

  1. 为特征点构建一个快速搜索树。
  2. 使用快速搜索树来匹配特征点。
  3. 根据需要优化匹配策略,例如设置交叉验证来找到最优的匹配参数。

伪代码如下:

// 伪代码,用于说明FLANN特征匹配步骤
// 构建FLANN索引
FlannBasedMatcher flannMatcher;

// 设置FLANN参数
flannMatcher.setParameters(...);

// 匹配特征点
MatchSet matches = flannMatcher.match(features1, features2);

参数说明和代码逻辑分析:

  • setParameters(...) 设置FLANN匹配器的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搜索树的构建方式和搜索策略。
  • match(features1, features2) 函数使用FLANN索引快速匹配两个特征集。

FLANN匹配器相较于Brute-Force方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更加高效。但在实际应用中,FLANN的匹配质量受到其参数选择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FLANN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参数的精细调整。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交叉验证来找到最优的FLANN参数,以确保在速度和匹配准确性之间取得平衡。

7. 摄像机标定结果的处理与应用

7.1 内在参数与几何关系的计算

在摄像机标定过程中,内在参数的计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内在参数包括焦距、主点坐标、镜头畸变系数等,它们直接描述了摄像机成像的几何特性。

7.1.1 内在参数的计算方法

为了获得摄像机的内在参数,需要使用标定板进行一系列图像的采集,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角点检测。常见的标定板如棋盘格标定板,它的每个角点位置都已知。利用这些角点,通过最小二乘法等数学优化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摄像机的内在参数。

// 示例代码:计算摄像机内在参数的伪代码
void calculateIntrinsicParameters(const std::vector<ChessboardCorner> &corners,
                                  const std::vector<Image> &images,
                                  IntrinsicParameters &intrinsicParams) {
    // 1. 根据角点和图像信息构建方程组
    // 2. 使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内在参数
    // 3. 返回计算得到的内在参数
}

7.1.2 几何关系的建立与校验

计算出内在参数后,我们还需建立摄像机与世界坐标系之间的几何关系。这一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设定世界坐标系的原点位于某个标定板的角点上。接下来,通过多视图几何的知识,我们可以求解出摄像机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位置和方向,即摄像机的外在参数。

// 示例代码:计算摄像机外在参数的伪代码
void calculateExtrinsicParameters(const IntrinsicParameters &intrinsicParams,
                                  const std::vector<ChessboardCorner> &corners,
                                  const std::vector<Image> &images,
                                  ExtrinsicParameters &extrinsicParams) {
    // 1. 构建多视图几何模型
    // 2. 求解摄像机外在参数
    // 3. 返回计算得到的外在参数
}

7.2 标定结果的优化与校正

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机标定的结果往往存在误差。因此,进行标定结果的优化与校正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7.2.1 校正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校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如镜头畸变、光照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标定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比如消除畸变、增强图像对比度等。

7.2.2 提高标定精度的策略

为了提高标定精度,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增加标定板拍摄的角度和数量,提高图像分辨率,改进算法的鲁棒性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误差,提高标定的准确性。

7.3 标定结果的应用实例

7.3.1 标定结果在机器视觉系统中的集成

摄像机标定的结果是机器视觉系统准确运行的基础。在集成时,我们需要将标定结果应用于摄像机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将二维图像坐标转换为三维世界坐标,从而实现对场景的精确测量和理解。

7.3.2 应用案例分析与总结

在实际应用中,标定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成像、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等领域。通过上述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标定技术在提升机器视觉系统性能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标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继续推动机器视觉领域取得更多创新和突破。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摄像机标定是机器视觉领域中获取图像中物体真实世界坐标的关键步骤,涉及到利用针孔相机模型确定相机内外参数。本文深入探讨了在C语言中实现传统标定方法的过程,涵盖标定对象选择、图像采集、特征检测、特征匹配、建立几何关系、计算内在参数、优化与校正以及存储和应用标定结果等步骤。在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工业自动化和产品质量检测等应用领域中,准确的摄像机标定对于确保可靠视觉感知和提升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