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经网络与动物行为的奥秘
1. 动物行为研究的背景与需求
动物行为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传统对动物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总体而言,它们都围绕着动物与物理、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展开。这些理论旨在解释、预测或控制动物的行为,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像动物园管理员、农民、动物训练师、兽医和保护主义者等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群,对动物行为知识有着持续的需求。
在动物行为研究中,有两个主要的研究传统,即动物行为学和比较心理学。在这些学科中,研究行为通常是将其视为外部刺激和诸如物种、年龄和性别等可观察因素的函数。而内部因素,如生理状态和记忆,则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事件历史和时间推移来间接研究或推断。然而,仅仅关注外部因素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很明显外部因素并非行为的唯一成因,例如动物对同一份食物的反应可能因饥饿程度和对类似食物的记忆而大不相同。另一方面,仅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很难重建行为机制,而关于内部机制的生理知识则可能极大地促进行为模型的发展。
2. 行为的因果解释
2.1 近因和终极解释
在生物学中,通常认可两种类型的因果解释:近因解释和终极解释。近因解释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动机变量、经验和基因型;而终极解释则涉及导致行为进化的选择压力和其他因素。这两种解释相互独立且互补,各自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不能相互替代。例如,汽车的终极原因是出行,但当发动机出现故障时,我们需要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近因)才能让它重新启动。在动物行为的背景下,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刚孵化的杜鹃雏鸟会将养父母的蛋推出巢穴,其近因是雏鸟背部的触觉感受器引发一系列行为,最终导致蛋被推出;而终极原因是具有这种行为基因的雏鸟由于不必与养兄弟姐妹分享养父母的照顾,从而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