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和创新的科学

这是近期看了以下几本关于学习和创新的科学相关的书做的一点笔记。不成体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最新的科学怎么看待学习和创新,要搞清楚自然还是要看书的。

06422b32e9f33d7ef24b0221e0094462.png

04ba6232776e833e3a46be8dc18625d4.png

0a9668e27c31e77dbc99703166b21e92.png

4cfab8c81aa175a4022fae4cc83f4265.png

5d7ffebaa3237e2c03d68bbbcb29f854.png

我个人认为这几本书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不要过早和过于专业化,二是要长期坚持,在这两者背后还有两个核心的理论:记忆的存储-提取理论、潜意识学习理论。

一、不要过早和过于专业化

不要过早专业化是《成长的边界: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顺便说一下这书比尔.盖茨推荐过,最近的事说明盖茨真是知性合一啊,到现在都坚持不专业(专一)化)。书中为了论证这个观点给了很多很多例子,比如不少顶级运动员早期是各种运动都玩都不精,表现最好的音乐学院学生早期练习时间比普通学生更短,但他们虽然练习少却会同时玩多种乐器。不过我觉得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与苏格兰的对比:前者在高中就开始专业化,后者在大学前两年还在多学科学习。结果是毕业时前者工资更高,但不久后者就超过前者。前者换工作包括转行的概率更大,这就如同16岁时就决定跟高中恋人结婚,离婚率肯定高啊。我觉得教育部应该大力推广这本书,看了能减少很多鸡娃,因为你也不知道咋个鸡法(对了这书提到虎妈最后承认她是失败的)。

不要在固定的地方和时间学习,经常变换一下效果更好。不要很安静,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效果更好。不要看笔记,要回想再记一遍笔记效果更好(提取越费力强化效果越好)。解题实在憋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先去干点别的,可以增加顿悟的机会。十五二十分钟比较好,时间太短了效果不佳。

交替练习、间隔练习和类比思考:之前的学习理论(如10000小时定律)强调的是刻意练习,过于集中和针对性。现在大量实验表明最好是多个内容交替学习,如果这些任务有一定相似或相关,可能更好。就算是只考一项,练习时也要有所变化,不要太死板。学习内容新旧搭配也是好方法。

学习的快与慢:教学有两种基本方式,使用过程和发现联系,前者是老师讲一个题型的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练习套用,后者是老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是错的越厉害,后来学习是印象就越深刻。使用过程的学习法进步来的快,发现联系的学习法前期可能很痛苦,觉得没什么进步。但时间长了之后发现联系的方法效果更好。所以有大器晚成的现象,如增长最快的公司创立时创始人已经45岁。

第一次学习后隔一小段时间复习一次,考前一天再复习一次效果最好。如果一周后考试,第一次可以隔一两天,如果一个月后考试,第一次可以隔一星期。

意外关联架构:促进想法意外形成关联的机制,如:

  • 睡觉、散步和洗澡等能够临时抽离手头工作的活动。实验:布置完一个问题就睡觉更容易发现解题思路。

  • 阅读周。不够集中的阅读(如上下班路上听听)效果不好,因为之前读过的已经忘了。阅读周的代表:比尔盖茨

  • 头脑风暴: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头脑风暴的效果比较一般,主要是因为参与的人有限,而且散会就断了

  • 开放式创新:如宝洁

  • 建立让灵感能够产生、传播和重组的信息网络,如公共灵感数据库,Web 2.0,可提交,可评论。案例:Salesforce的Idea Exchange平台

作者认为网络的全球性和超链接有助于获得意外(我想作者说的是你在主动找信息,而不是天天刷八卦的情况下吧)。

功能变异:一个创新被用于和初始完全不同的用途,如螺旋压缩一开始是用来榨葡萄酒和橄榄油的,古腾堡用来压铸铅字

  • 对个人:要兴趣广泛,交友复杂

  • 对组织:要多职能紧密协作(如苹果,虽然对外封闭,但产品创新过程中各职能密切协作)

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人的智商在逐年提高,因为现代社会自然会接触到很多抽象概念对事物进行归类,这有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和联系。

要多用外部视角,对一个事情了解的很细,对类似的事情不关心,做出的判断走极端,出错的概率很大。

二、长期坚持

缓慢的灵感、慢直觉:创新并不是灵光一闪,而是一个长期的念头时时在脑中,了解很多邻近的知识,才有可能在已有知识的附近做出重大创新。据研究,历史上有一百多个重大创新都是多人“独立重复”发现的。有时也能产生偏离当前知识较远的创新想法,但因为过于超前,这些“创意”没法落地。科学家的创新大部分是在会议中提出的,因此公司应该不要把人关在办公室里,而要让同事之间多见面讨论。

摘录:达尔文形成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用了好几个月,并没有所谓的“马尔萨斯”时刻。Tim Berners-Lee的WWW是十年间慢慢形成的。日常多做摘录,读书不要从头到尾,而是摘取有用的部分到对应的主题,然后经常回顾,发现潜在的信息。比如达尔文最初的关注点是地质学,但因为也记录了不少生物多样性(虽然当时不知道有什么用),洛克从大一开始就随手带摘录本,还发明了一套摘录的索引法。公司应该切出一部分时间做和当前工作无关的事情,这样更有利于创新。

复杂任务一步一步来:针对复杂的任务,不要拖到最后再做,也不要集中做,最好是过阵子做一点,没有好的思路了就停停。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完成的工作心里会一直惦记着,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可能强化记忆和触发灵感,很多作家说灵感都是日常蹦出来的,餐厅服务员在结账之前记得牢,结账后立马忘记。

三、两个理论

记忆的存储-提取理论:研究发现亲身经历的记忆(称为“自传体记忆”)的核心片段不会丢失,一旦外部条件触发可能历历在目。受此启发,后来发现记忆的存储-提取理论,说的是一个记忆一旦被存在脑子里,就基本不会丢,如果想不起来是因为没有路径提取。

每次提取都会加强相关的神经突触,提取越费力,强化效果越好(这称为必要强度)。记忆的存储-提取理论颠覆以往,是学习理论的核心基础。遗忘曲线 / 失用定律针对陌生内容(如背单词)是对的,但如果学习内容充满诗情画意(有视觉或其他观感),学习之后提取一次,接下来三四天啥也不干,记忆会“自动增强”。

还有每次提取记忆都可能“修改”记忆。每次提取的“踪迹”都会有所不不同,这通常是因为会“脑补”以使得提取的“故事”符合逻辑,因此每次提取都会产生新的记忆和原来的叠加,导致以后“真假难辨”。

潜意识学习理论:这个名字是我却的,书上并没有说,但这个效应的影响确实处处都是。这个理论是说大脑在你放松、睡觉、白日梦的时候也都在学习和创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睡了一觉记的更牢,散个步、洗个澡或睡个觉的时候反而有灵感。据说爱迪生喜欢拿个球小睡,这样在睡着的那一刻小球掉地上惊醒,可以想起来刚才半睡半醒时的创意,要是真睡着就不知道了。你说爱迪生为了创新还真是拼命啊,不过这个故事其实大概率是杜撰的,没有依据。

关于开夜车和睡觉的一个发现很有意思,说如果第二天是考对记忆要求高的,最好早睡早起,早起再温习一下;如果是考理工类、动作类,最好熬个夜,第二天晚点起来,冲进考场就可以了。我说之前寝室一哥们为啥平常不怎么学习都考得好呢,他都是考试开始之后再冲进考场的,每次必迟到。

另外“熟练度”欺骗也是一个蛮有用的发现。如果你觉得看起来都会了,却还是考不好,那很可能是受到了“熟练度”欺骗。在书上画重点,做个大纲,往往会加深“熟练度”欺骗,以为会了,是不好的习惯。好习惯是测试,用比较少的时间来学习,用比较多的时间来测试,学习效果才好。对于记忆任务,实验结果是30%时间学习,70%时间背诵效果最好。测试要及时,学习之后一两天或一周就测试。学习之前就先测试一下也有效果,即便因为没学过全瞎蒙都好,原因还不能很好的解释,可能是因为会减弱“熟练度”欺骗。先考一下,发现被考蒙了,接下来学习是会更认真对待那些不会的。

第一次学习后隔一小段时间复习一次,考前一天再复习一次效果最好。如果一周后考试,第一次可以隔一两天,如果一个月后考试,第一次可以隔一星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