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似乎有点“数字洁癖”,包括我自己。面对爆炸的信息,经常忍不住清理、归档、删除,信奉“断舍离”,试图在海量数据中维持一种掌控感。我们下意识地给信息打上“有用”或“无用”的标签,然后毫不留情地将后者丢进回收站。
但我们真的能准确预测一条信息在未来的价值吗?
最近和我们团队的增长负责人聊天,他分享了两个小故事,很有感触。
第一个故事关于Twitter私信。他之前觉得remio里自动保存的很多与KOL的私信聊天记录很杂乱,没什么用,一度想批量删除。结果没过多久,在尝试让remio帮助回复与别的KOL的合作邮件时,他发现remio居然神奇的根据Twitter私信记录学到了他和KOL的沟通方法,包括一般怎么和KOL报价都知道。
第二个故事关于网页记录。他觉得remio保存的Semrush(一个SEO工具)页面记录不完整,不成体系,也觉得是“垃圾数据”,想清理掉。结果在写周报复盘时,这些不完整的记录,却清晰地串起了他一周的工作轨迹,让他准确地回忆起自己研究了哪些关键词,思路是如何演进的。
这两个故事并非个例,它揭示了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真相:我们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尤其是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
我曾在《AI终于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完美的记忆》一文中探讨过,人脑的遗忘机制,让我们丢失了大量“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信息,比如偶然看到的一本书、一家创业公司,过后却再也想不起来。我们试图用勤奋的笔记来对抗遗忘,但不堪重负。
这让我想起了《大数据时代》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当数据量足够大时,我们对单条数据的精确性要求反而可以降低。在AI时代,这个观点变得尤为重要。过去,信息过载是负担,因为传统的搜索技术无法有效处理庞杂、非结构化的数据,太多的信息只会成为噪音。但现在,AI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驾驭这种“混乱”。AI可以像一位不知疲倦的侦探,在海量看似不相关、不完整的信息碎片中,为你识别和提取出真正有用的部分。
正如我之前所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对于AI这个超级大脑来说,你提供给它的数据,也是“多多益善”。那些看似无用的聊天记录、不完整的网页快照、一闪而过的念头,都可能成为它未来推理和分析的原材料。今天的一个字节,或许就是明天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关键线索。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一种逆向思维。在AI时代,知识管理的重点或许不再是“如何精挑细选地记录”,而是“如何毫不费力地记录一切” 。与其花费心力去预判和筛选,不如把这个任务交给AI。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能自动捕获我们所见所闻的“数字记忆仓库”,让每一个字节都能沉淀下来。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清理那些看似不完整、不重要的聊天记录、浏览历史或临时笔记时,或许可以停一下。
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的哪一个字节,会成为增援未来自己的那支奇兵。
「风轻扬:汪源,杭州久痕科技创始人&CEO,前网易副总裁、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网易数帆总经理,2024年6月创立久痕科技,研发首个全面记录个人办公数据的AI办公助手产品remio,官网地址 https://www.remio.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