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3D人脸可变形模型:从线性到非线性的突破
在当今的计算机视觉领域,3D人脸建模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娱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安防、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将深入探讨3D人脸可变形模型(3DMM)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线性模型到新型的非线性模型,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和创新之处。
1. 研究背景与贡献
在3D人脸建模中,传统的线性3DMM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3D人脸扫描进行监督学习,无法充分利用大量的野外人脸图像进行学习,以及由于线性基导致的表示能力有限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学习非线性3DMM模型,充分利用大规模的野外2D人脸图像进行训练。
这种方法的主要贡献包括:
- 学习非线性3DMM模型 :该模型能够全面建模形状、反照率和光照,相比传统的线性模型具有更强的表示能力。
- 2D图像表示 :将形状和反照率都表示为2D图像,有助于保持顶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合成方面的强大能力。
- 弱监督联合学习 :通过弱监督的方式,联合学习模型和模型拟合算法,利用大量无3D扫描的2D图像进行训练。新型的渲染层使得端到端的训练成为可能。
- 提升相关任务性能 :新的3DMM模型在人脸对齐、人脸重建和人脸编辑等相关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2. 相关工作回顾
在深入探讨新型非线性3DMM模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相关的前期工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