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多线程程序与场景规范验证技术解析
在软件开发中,递归多线程程序和场景规范的验证是确保软件质量和正确性的重要环节。下面将详细介绍递归多线程程序的实验结果、蓝牙驱动的验证情况,以及场景规范中避免空洞满足的方法。
递归多线程程序实验结果
递归多线程程序的验证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不同的方法在实验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性能。以下是递归多线程(Erlang)程序的实验结果:
|方法|SharedMem|Mutex|RA|Modified RA|TNA|PDC|CB|
|----|----|----|----|----|----|----|----|
|CFL|4|4|2|5|3|/|/|
|Terminal|8|16|20|22|17|/|/|
|Non - Ter|22|27|22|32|23|/|/|
|Rule|118|242|100|239|93|/|/|
|Time|15.7s|26.0s|6.8s|0.2s|N/A|0.5s|N/A|
|/|/|/|/|/|/|31.2s|/|
|/|/|/|/|/|0.8s|0.3s|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同方法在规则数量、时间消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例如,Modified RA方法在时间上表现较为出色,仅需0.2s。
以电话号分析器(TNA)为例,它运行在服务器端,处理来自电话端的“查找”或“添加号码”请求。当收到请求时,它在try - catch块中执行相应操作。然而,由于TNA不检查消息内容中的id是否与发送者的id相同,恶意程序可以通过发送错误的进程id使服务器崩溃。通过使用3个上下文无关语言(CFL)和总共93条产生式规则对该程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