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证明与逻辑系统:深入解析与应用探讨
1. 完备性定理证明
证明完备性不像证明可靠性那样简单,但熟悉相关概念后,证明并不困难。哥德尔通过考虑逆否命题来证明该定理,即若一个句子没有证明,那么它并非在所有结构中都为真。对于给定的不可证明句子,我们只需构建一个不满足该句子的结构,也就是满足其否定的结构。
假设存在一个假设结构 M 满足句子的否定,那么该结构还应满足从句子否定逻辑推导得出的所有句子。然而,仍有许多句子无法确定是否在 M 中成立。此时,可以通过任意选择句子 ϕ 或其否定来打破这种不确定性,且无论选择哪一个,扩展后的句子集都是一致的。不断重复这个扩展过程,经过无限步骤后,就能确定所有句子,同时保持理论的一致性。
构建模型 M 时,可以使用逻辑符号作为结构的元素。具体而言,假设拥有足够多的常量符号,并将 M 的全域设定为这些符号。对于每个存在性陈述,要确保有一个常量能证实该陈述。定义关系和操作也相对容易,例如判断 c 是否与 d 具有关系 R,只需查看理论中是否存在相应句子 R(c, d)。
2. 构造性数学:以证明替代结构
通常认为存在一个可通过感官感知并进行推理的现实世界,数学也常基于此进行思考。然而,数学现实较为抽象,研究自然数时,我们并非通过实验,而是运用公理,如归纳公理。要确定一个猜想是否为定理,唯一的方法是进行证明。证明可能会运用其他结构或集合的相关事实,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些证明都是基于集合公理和归纳等基本公理。因此,有人认为应将证明视为数学的基本实体,其他内容都由此派生。
构造性数学正是追求这一方向的数学逻辑分支,其主要来源包括荷兰数学家布劳威尔(L.E.J. Brouwer)代表的直觉主义和俄
数学证明与逻辑系统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