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篇 2)

注:本文为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相关合辑。
图片清晰度受引文原图所限。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基于本科知识的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推导

wuyao-hit 于 2019-08-24 20:37:08 发布

连续性方程

推导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取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微小控制体,分析其质量守恒关系。

  1. 各方向质量通量分析

    • y 方向:
      t 时刻,
      通过控制体左侧面 abcd 流入的质量为 [ ρ v y − 1 2 ∂ ( ρ v y ) ∂ y d y ] d x d z d t \left[ \rho v_y - \frac{1}{2} \frac{\partial (\rho v_y)}{\partial y} dy \right] dx dz dt [ρvy21y(ρvy)dy]dxdzdt
      通过右侧面 efgh 流出的质量为 [ ρ v y + 1 2 ∂ ( ρ v y ) ∂ y d y ] d x d z d t \left[ \rho v_y + \frac{1}{2} \frac{\partial (\rho v_y)}{\partial y} dy \right] dx dz dt [ρvy+21y(ρvy)dy]dxdzdt

    • y 方向质量损失为两者差值:

      Δ m y = ∂ ( ρ v y ) ∂ y d x d y d z d t \Delta m_y = \frac{\partial (\rho v_y)}{\partial y} dx dy dz dt Δmy=y(ρvy)dxdydzdt

    • 同理,

      x 方向质量损失: Δ m x = ∂ ( ρ v x ) ∂ x d x d y d z d t \Delta m_x = \frac{\partial (\rho v_x)}{\partial x} dx dy dz dt Δmx=x(ρvx)dxdydzdt

      z 方向质量损失: Δ m z = ∂ ( ρ v z ) ∂ z d x d y d z d t \Delta m_z = \frac{\partial (\rho v_z)}{\partial z} dx dy dz dt Δmz=z(ρvz)dxdydzdt

  2. 控制体内质量变化
    控制体密度随时间变化,t 至 t+dt 时间内,密度变化 (从 ρ \rho ρ ρ + ∂ ρ ∂ t d t \rho +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dt ρ+tρdt) 引起的质量增量为 Δ m t = ∂ ρ ∂ t d x d y d z d t \Delta m_t =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dx dy dz dt Δmt=tρdxdydzdt

  3. 质量守恒方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控制体内质量增量与各方向质量损失之和为零:

    Δ m t ​ + ( Δ m x ​ + Δ m y ​ + Δ m z ​ ) = 0 Δmt​+(Δmx​+Δmy​+Δmz​)=0 Δmt+(Δmx+Δmy+Δmz)=0,即
    ∂ ρ ∂ t d x d y d z d t + [ ∂ ( ρ v x ) ∂ x + ∂ ( ρ v y ) ∂ y + ∂ ( ρ v z ) ∂ z ] d x d y d z d t = 0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dx dy dz dt + \left[ \frac{\partial (\rho v_x)}{\partial x} + \frac{\partial (\rho v_y)}{\partial y} + \frac{\partial (\rho v_z)}{\partial z} \right] dx dy dz dt = 0 tρdxdydzdt+[x(ρvx)+y(ρvy)+z(ρvz)]dxdydzdt=0
    消去公共项 d x d y d z d t dx dy dz dt dxdydzdt,得:
    ∂ ρ ∂ t + ∂ ( ρ v x ) ∂ x + ∂ ( ρ v y ) ∂ y + ∂ ( ρ v z ) ∂ z = 0 (a.0.10)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frac{\partial (\rho v_x)}{\partial x} + \frac{\partial (\rho v_y)}{\partial y} + \frac{\partial (\rho v_z)}{\partial z} = 0 \tag{a.0.10} tρ+x(ρvx)+y(ρvy)+z(ρvz)=0(a.0.10)
    引入散度算子 ∇ = ( ∂ ∂ x , ∂ ∂ y , ∂ ∂ z ) \nabla = \left( \frac{\partial}{\partial x}, \frac{\partial}{\partial y}, \frac{\partial}{\partial z} \right) =(x,y,z),向量形式为:
    ∂ ρ ∂ t + ∇ ⋅ ( ρ v ) = 0 (a.0.10a)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 0 \tag{a.0.10a} tρ+(ρv)=0(a.0.10a)

  4. 全导数形式转换
    利用物质导数定义 d ρ d t = ∂ ρ ∂ t + v x ∂ ρ ∂ x + v y ∂ ρ ∂ y + v z ∂ ρ ∂ z \frac{d \rho}{d t} =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v_x \frac{\partial \rho}{\partial x} + v_y \frac{\partial \rho}{\partial y} + v_z \frac{\partial \rho}{\partial z} dtdρ=tρ+vxxρ+vyyρ+vzzρ,结合连续性方程可得:
    d ρ d t + ρ ( ∂ v x ∂ x + ∂ v y ∂ y + ∂ v z ∂ z ) = 0 (a.0.13) \frac{d \rho}{d t} + \rho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right) = 0 \tag{a.0.13} dtdρ+ρ(xvx+yvy+zvz)=0(a.0.13)
    或改写为:
    1 ρ d ρ d t + ∇ ⋅ v = 0 (a.0.13b) \frac{1}{\rho} \frac{d \rho}{d t} + \nabla \cdot v = 0 \tag{a.0.13b} ρ1dtdρ+v=0(a.0.13b)

小结

  • 式 (a.0.10) 和 (a.0.13) 为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适用于密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流体。
  • 恒定流动(定常流动)中,密度不随时间变化,即 ∂ ρ ∂ t = 0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0 tρ=0,方程简化为 ∇ ⋅ ( ρ v ) = 0 \nabla \cdot (\rho v) = 0 (ρv)=0
  • 不可压缩流体密度为常数,方程进一步简化为 ∇ ⋅ v = 0 \nabla \cdot v = 0 v=0,其物理意义为空间中无质量源和汇,与散度为零的定义一致。

欧拉方程

推导依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牛顿第二定律,针对理想流体(无粘性)建立控制体的动量平衡关系,仅考虑质量力和压力作用。

运动方程全部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因此有

表面力 + 质量力 + 达朗贝尔力 + 质量变化携带的动量变化 = 0

推导过程

  1. 各方向作用力分析

    • 质量力:x 方向单位质量力为 f x f_x fx,控制体所受质量力为
      F x mass = f x ρ d x d y d z F_x^{\text{mass}} = f_x \rho dx dy dz Fxmass=fxρdxdydz
    • 表面力:理想流体无粘性,表面力仅为压力,且都垂直于作用面,x 方向压力合力为
      F x f a c e = ( p − ∂ p ∂ x ⋅ d x 2 ) d y d z − ( p + ∂ p ∂ x ⋅ d x 2 ) d y d z = − ∂ p ∂ x d x d y d z F_x^{face} = \left( p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cdot \frac{dx}{2} \right) dy dz - \left( p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cdot \frac{dx}{2} \right) dy dz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dx dy dz Fxface=(pxp2dx)dydz(p+xp2dx)dydz=xpdxdydz
    • 惯性力(达朗贝尔力):x 方向表达式为
      F x D’Alembert = − ρ d x d y d z d v x d t F_x^{\text{D'Alembert}} = -\rho dx dy dz \frac{d v_x}{d t} FxD’Alembert=ρdxdydzdtdvx
    • 质量变化携带的动量变化:
      ∂ ρ ∂ t d x d y d z ⋅ v x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dxdydz \cdot v_x tρdxdydzvx
      结合连续性方程,表达式为
      − ∇ ⋅ ( ρ v ) d x d y d z ⋅ v x - \nabla \cdot (\rho v) dx dy dz \cdot v_x (ρv)dxdydzvx
  2. 动量平衡方程
    x 方向动量平衡关系为各力之和为零:
    ρ f x d x d y d z − ∂ p ∂ x d x d y d z − ρ d x d y d z d v x d t − ∇ ⋅ ( ρ v ) d x d y d z ⋅ v x = 0 \rho f_x dx dy dz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dx dy dz - \rho dx dy dz \frac{d v_x}{d t} - \nabla \cdot (\rho v) dx dy dz \cdot v_x = 0 ρfxdxdydzxpdxdydzρdxdydzdtdvx(ρv)dxdydzvx=0
    消去公共项并扩展至 y、z 方向,得欧拉运动微分方程:
    { ρ f x − ∂ p ∂ x = ρ d v x d t + v x ∇ ⋅ ( ρ v ) ρ f y − ∂ p ∂ y = ρ d v y d t + v y ∇ ⋅ ( ρ v ) ρ f z − ∂ p ∂ z = ρ d v z d t + v z ∇ ⋅ ( ρ v ) (a.0.24) \begin{cases} \rho f_x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 \rho \frac{d v_x}{d t} + v_x \nabla \cdot (\rho v) \\[1em] \rho f_y - \frac{\partial p}{\partial y} = \rho \frac{d v_y}{d t} + v_y \nabla \cdot (\rho v) \\[1em] \rho f_z - \frac{\partial p}{\partial z} = \rho \frac{d v_z}{d t} + v_z \nabla \cdot (\rho v) \end{cases} \tag{a.0.24} ρfxxp=ρdtdvx+vx(ρv)ρfyyp=ρdtdvy+vy(ρv)ρfzzp=ρdtdvz+vz(ρv)(a.0.24)
    向量形式为:
    ρ f − ∇ p = ρ d v d t + v ∇ ⋅ ( ρ v ) (a.0.24b) \rho f - \nabla p = \rho \frac{d v}{d t} + v \nabla \cdot (\rho v) \tag{a.0.24b} ρfp=ρdtdv+v(ρv)(a.0.24b)

  3. 全导数展开形式
    以 x 方向为例,将全导数 D v x D t \frac{D v_x}{D t} DtDvx 展开

d v x d t = ∂ v x ∂ t + v x ∂ v x ∂ x + v y ∂ v x ∂ y + v z ∂ v x ∂ z = ∂ v x ∂ t + ( v ⋅ ∇ ) v x \frac{d v_x}{d t} = \frac{\partial v_x}{\partial t} + v_x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v_y \frac{\partial v_x}{\partial y} + v_z \frac{\partial v_x}{\partial z} = \frac{\partial v_x}{\partial t} + (v \cdot \nabla) v_x dtdvx=tvx+vxxvx+vyyvx+vzzvx=tvx+(v)vx

其中
v ⋅ ∇ = v x ∂ ∂ x + v y ∂ ∂ y + v z ∂ ∂ z {v} \cdot \nabla = v_x \frac{\partial}{\partial x} + v_y \frac{\partial}{\partial y} + v_z \frac{\partial}{\partial z} v=vxx+vyy+vzz

代入,整理得:
ρ f x − ∂ p ∂ x = ∂ ( ρ v x ) ∂ t + ∇ ⋅ ( ρ v v x ) (a.0.27) \rho f_x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 \frac{\partial (\rho v_x)}{\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x) \tag{a.0.27} ρfxxp=t(ρvx)+(ρvvx)(a.0.27)
向量形式为:
ρ f − ∇ p = ρ ∂ v ∂ t + ∇ ⋅ ( ρ v v ) (a.0.27a) \rho f - \nabla p = \rho \frac{\partial v}{\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 \tag{a.0.27a} ρfp=ρtv+(ρvv)(a.0.27a)

小结

  • 式 (a.0.24) 和 (a.0.27) 为欧拉方程的一般形式,适用于密度随时空变化的理想流体。

  • 不可压缩流体密度为常数且满足 ∇ ⋅ v = 0 \nabla \cdot v = 0 v=0,方程简化为:
    f − 1 ρ ∇ p = ∂ v ∂ t + ( v ⋅ ∇ ) v (a.0.28) f - \frac{1}{\rho} \nabla p = \frac{\partial v}{\partial t} + (v \cdot \nabla) v \tag{a.0.28} fρ1p=tv+(v)v(a.0.28)

  • 欧拉方程的未知数包括 ρ \rho ρ p p p f f f v v v,三维问题共 8 个未知量。不可压缩流体中 ρ \rho ρ 为已知常数,方程组封闭;可压缩流体需结合状态方程或能量方程实现封闭。

  • 欧拉微分方程的未知数包括 ρ \rho ρ p p p f {f} f v {v} v,共 2 D + 2 2D+2 2D+2 个,其中 D D D 为问题的维度。以三维问题为例,3 个方程共计 8 个未知量,通常已知单位质量力为三个 f {f} f,联立连续性方程共计 ( D + 1 ) (D+1) (D+1) 个方程和 ( D + 2 ) (D+2) (D+2) 个未知量。

  • 不可压缩流体
    ρ \rho ρ 为已知常数,方程组封闭。

  • 可压缩流体
    需要建立补充方程。由于常见的可压缩流体都是气体,因此通常利用状态方程封闭方程组,也可以利用能量方程封闭。

Navier-Stokes 方程

在考虑真实流体时,由于流体具有粘性,不能简单地假设控制体积表面的所有表面力都垂直于作用面。因此,在推导不可压缩粘性流体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时,必须将控制体积表面的切向力也纳入牛顿第二定律的考量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控制体积受到的表面力

应力张量与表面力

根据材料力学知识,某一点(控制体积)上的应力可表示为如下形式的应力张量:

( σ x x τ x y τ x z τ y x σ y y τ y z τ z x τ z y σ z z ) (a.0.29) \begin{pmatrix} \sigma_{xx} & \tau_{xy} & \tau_{xz} \\ \tau_{yx} & \sigma_{yy} & \tau_{yz} \\ \tau_{zx} & \tau_{zy} & \sigma_{zz} \end{pmatrix} \tag{a.0.29} σxxτyxτzxτxyσyyτzyτxzτyzσzz (a.0.29)

因此,该点(控制体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净力可表示为:

( ∂ σ x x ∂ x d x + ∂ τ y x ∂ y d y + ∂ τ z x ∂ z d z ∂ τ x y ∂ x d x + ∂ σ y y ∂ y d y + ∂ τ z y ∂ z d z ∂ τ x z ∂ x d x + ∂ τ y z ∂ y d y + ∂ σ z z ∂ z d z ) (a.0.30) \begin{pmatrix} \frac{\partial \sigma_{xx}}{\partial x} dx + \frac{\partial \tau_{yx}}{\partial y} dy + \frac{\partial \tau_{zx}}{\partial z} dz \\ \frac{\partial \tau_{xy}}{\partial x} dx + \frac{\partial \sigma_{yy}}{\partial y} dy + \frac{\partial \tau_{zy}}{\partial z} dz \\ \frac{\partial \tau_{xz}}{\partial x} dx + \frac{\partial \tau_{yz}}{\partial y} dy + \frac{\partial \sigma_{zz}}{\partial z} dz \end{pmatrix} \tag{a.0.30} xσxxdx+yτyxdy+zτzxdzxτxydx+yσyydy+zτzydzxτxzdx+yτyzdy+zσzzdz (a.0.30)

其中,每一行对应相同的作用面 d y   d z dy \, dz dydz d x   d z dx \, dz dxdz d x   d y dx \, dy dxdy,每一列对应相同的作用方向 x x x y y y z z z。面积乘以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得到控制体各方向上受到表面力的大小(进行矩阵运算):

F x f a c e = ( ∂ σ x x ∂ x + ∂ τ y x ∂ y + ∂ τ z x ∂ z ) d x   d y   d z (a.0.31) F_x^{face} = \left( \frac{\partial \sigma_{xx}}{\partial x} + \frac{\partial \tau_{yx}}{\partial y} + \frac{\partial \tau_{zx}}{\partial z} \right) dx \, dy \, dz \tag{a.0.31} Fxface=(xσxx+yτyx+zτzx)dxdydz(a.0.31)

用粘性流体的表面力替换欧拉运动微分方程中的表面力项,得到粘性流体的微分运动方程:

{ ρ f x − ( ∂ σ x x ∂ x + ∂ τ y x ∂ y + ∂ τ z x ∂ z ) = ρ ∂ v x ∂ t + ∇ ⋅ ( ρ v v x ) ρ f y − ( ∂ τ x y ∂ x + ∂ σ y y ∂ y + ∂ τ z y ∂ z ) = ρ ∂ v y ∂ t + ∇ ⋅ ( ρ v v y ) ρ f z − ( ∂ τ x z ∂ x + ∂ τ y z ∂ y + ∂ σ z z ∂ z ) = ρ ∂ v z ∂ t + ∇ ⋅ ( ρ v v z ) \begin{cases} \rho f_x - \left( \frac{\partial \sigma_{xx}}{\partial x} + \frac{\partial \tau_{yx}}{\partial y} + \frac{\partial \tau_{zx}}{\partial z}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x}{\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x) \\ \rho f_y - \left( \frac{\partial \tau_{xy}}{\partial x} + \frac{\partial \sigma_{yy}}{\partial y} + \frac{\partial \tau_{zy}}{\partial z}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y}{\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y) \\ \rho f_z - \left( \frac{\partial \tau_{xz}}{\partial x} + \frac{\partial \tau_{yz}}{\partial y} + \frac{\partial \sigma_{zz}}{\partial z}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z}{\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z) \end{cases} ρfx(xσxx+yτyx+zτzx)ρfy(xτxy+yσyy+zτzy)ρfz(xτxz+yτyz+zσzz)=ρtvx+(ρvvx)=ρtvy+(ρvvy)=ρtvz+(ρvvz)

表面力的对称性与动量矩平衡

假设控制体积重心在 M M M 点,质量力不产生力矩,以逆时针为正方向,则表面力的力矩合为:

∑ M = τ y z d x   d z d y 2 + ( τ y z + ∂ τ y z ∂ y d y ) d x   d z d y 2 − τ x y d x   d y d z 2 + ( τ x y − ∂ τ x y ∂ z d z ) d x   d y d z 2 \sum M = \tau_{yz} dx \, dz \frac{dy}{2} + \left( \tau_{yz} + \frac{\partial \tau_{yz}}{\partial y} dy \right) dx \, dz \frac{dy}{2} - \tau_{xy} dx \, dy \frac{dz}{2} + \left( \tau_{xy} - \frac{\partial \tau_{xy}}{\partial z} dz \right) dx \, dy \frac{dz}{2} M=τyzdxdz2dy+(τyz+yτyzdy)dxdz2dyτxydxdy2dz+(τxyzτxydz)dxdy2dz

对于控制体,转动惯量表示为:

J = ρ d x   d y   d z ( d r ) 2 J = \rho dx \, dy \, dz \left( dr \right)^2 J=ρdxdydz(dr)2

由动量矩平衡:

( τ y z − τ z y ) d x   d y   d z + ( ∂ τ y z ∂ y d y − ∂ τ z y ∂ z d z ) 1 2 d x   d y   d z = ρ d x   d y   d z ( d r ) 2 \left( \tau_{yz} - \tau_{zy} \right) dx \, dy \, dz + \left( \frac{\partial \tau_{yz}}{\partial y} dy - \frac{\partial \tau_{zy}}{\partial z} dz \right) \frac{1}{2} dx \, dy \, dz = \rho dx \, dy \, dz \left( dr \right)^2 (τyzτzy)dxdydz+(yτyzdyzτzydz)21dxdydz=ρdxdydz(dr)2

表面力的对称性——动量矩平衡

假设控制体重心为 M 点,质量力不产生力矩,以逆时针为正方向建立动量矩平衡方程。略去四阶和五阶小量后,可得应力分量的对称性关系:
τ y z = τ z y , τ x y = τ y x , τ x z = τ z x \tau_{yz} = \tau_{zy}, \quad \tau_{xy} = \tau_{yx}, \quad \tau_{xz} = \tau_{zx} τyz=τzy,τxy=τyx,τxz=τzx
流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可由 6 个独立分量描述(3 个正应力、3 个切应力)。即表面力可以使用 6 个独立的应力分量表示。于是假设外力项已知,对不可压缩流体 ρ \rho ρ 为常数,结合连续性方程共计 4 个方程,未知量包括 9 个应力,3 个速度,根据动量矩平衡可认为应力需要补充方程——即所谓的本构方程——来封闭。

牛顿内摩擦定律

实验表明,常见流体的切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即:
τ = μ d v d n \tau = \mu \frac{dv}{dn} τ=μdndv
其中 μ \mu μ 为流体的动力粘度。

本构关系

切应力与角变形速度的关系(广义牛顿内摩擦定律)

将牛顿内摩擦定律推广至三维流动应用于角变形率 γ \gamma γ,得到切应力与角变形速度以下关系:

τ x y = τ y x = 2 μ γ z = μ ( ∂ v x ∂ y + ∂ v y ∂ x ) τ y z = τ z y = 2 μ γ x = μ ( ∂ v z ∂ y + ∂ v y ∂ z ) τ z x = τ x z = 2 μ γ y = μ ( ∂ v z ∂ x + ∂ v x ∂ z ) \begin{align*} \tau_{xy} &= \tau_{yx} = 2\mu \gamma_z = \mu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x} \right) \\ \tau_{yz} &= \tau_{zy} = 2\mu \gamma_x = \mu \left( \frac{\partial v_z}{\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z} \right) \\ \tau_{zx} &= \tau_{xz} = 2\mu \gamma_y = \mu \left( \frac{\partial v_z}{\partial x} + \frac{\partial v_x}{\partial z} \right) \end{align*} τxyτyzτzx=τyx=2μγz=μ(yvx+xvy)=τzy=2μγx=μ(yvz+zvy)=τxz=2μγy=μ(xvz+zvx)

其中:

  • τ i j \tau_{ij} τij 表示第 i i i 方向和第 j j j 方向之间的剪切应力。
  • μ \mu μ 是流体的动力粘度。
  • v x v_x vx, v y v_y vy, v z v_z vz 分别是流体在 x x x, y y y, z z z 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 γ z \gamma_z γz, γ x \gamma_x γx, γ y \gamma_y γy 分别是 z z z 方向、 x x x 方向和 y y y 方向的角变形率。
法向应力的本构关系

对于理想流体,法向应力与压力数值相等:

σ x x = σ y y = σ z z = − p \sigma_{xx} = \sigma_{yy} = \sigma_{zz} = -p σxx=σyy=σzz=p

而对于粘性流体,流体微元在发生角变形的同时,也存在直线变形,在法向上引起附加法向应力,表示为:

{ σ x x = − p + σ x x ′ σ y y = − p + σ y y ′ σ z z = − p + σ z z ′ \begin{cases} \sigma_{xx} = -p + \sigma'_{xx} \\ \sigma_{yy} = -p + \sigma'_{yy} \\ \sigma_{zz} = -p + \sigma'_{zz} \end{cases} σxx=p+σxxσyy=p+σyyσzz=p+σzz

其中, p p p 表示粘性流体中的动水压强。

仿照切应变本构关系,附加法向应力等于动力粘度与线变形速度两倍的乘积:

{ σ x x ′ = μ ( ∂ v x ∂ x + ∂ v x ∂ x ) = 2 μ ∂ v x ∂ x σ y y ′ = μ ( ∂ v y ∂ y + ∂ v y ∂ y ) = 2 μ ∂ v y ∂ y σ z z ′ = μ ( ∂ v z ∂ z + ∂ v z ∂ z ) = 2 μ ∂ v z ∂ z \begin{cases} \sigma'_{xx} = \mu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right) = 2\mu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sigma'_{yy} = \mu \left(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right) = 2\mu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 \sigma'_{zz} = \mu \left(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right) = 2\mu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end{cases} σxx=μ(xvx+xvx)=2μxvxσyy=μ(yvy+yvy)=2μyvyσzz=μ(zvz+zvz)=2μzvz

因此,有:

{ σ x x = − p + 2 μ ∂ v x ∂ x σ y y = − p + 2 μ ∂ v y ∂ y σ z z = − p + 2 μ ∂ v z ∂ z \begin{cases} \sigma_{xx} = -p + 2\mu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sigma_{yy} = -p + 2\mu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 \sigma_{zz} = -p + 2\mu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end{cases} σxx=p+2μxvxσyy=p+2μyvyσzz=p+2μzvz

对于一种流体,其动力粘度 μ \mu μ 已知,这样上面的本构关系共补充了 6 个方程,并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动水压强 p p p;这样对于三维不可压缩问题,共计有 10 个方程和 10 个未知量,模型得以封闭。

动水压强的物理意义

将三个方向正应力相加:
σ x x + σ y y + σ z z = − 3 p + 2 μ ( ∂ v x ∂ x + ∂ v y ∂ y + ∂ v z ∂ z ) \sigma_{xx} + \sigma_{yy} + \sigma_{zz} = -3p + 2\mu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right) σxx+σyy+σzz=3p+2μ(xvx+yvy+zvz)
不可压缩流体满足 ∇ ⋅ v = 0 \nabla \cdot v = 0 v=0,等式右边第二项为零,因此 p = − 1 3 ( σ x x + σ y y + σ z z ) p = -\frac{1}{3}(\sigma_{xx} + \sigma_{yy} + \sigma_{zz}) p=31(σxx+σyy+σzz),即动水压强为空间法向应力的平均值。

三个方向上的正应力相加得到

σ x x + σ y y + σ z z = − 3 p + 2 μ ( ∂ v x ∂ x + ∂ v y ∂ y + ∂ v z ∂ z ) \sigma_{xx} + \sigma_{yy} + \sigma_{zz} = -3p + 2\mu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z} \right) σxx+σyy+σzz=3p+2μ(xvx+yvy+zvz)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等式右边第二项为零,即

p = − σ x x + σ y y + σ z z 3 p = -\frac{\sigma_{xx} + \sigma_{yy} + \sigma_{zz}}{3} p=3σxx+σyy+σzz

说明动水压强的含义为空间法向应力的平均值。

Navier-Stokes方程

整理合并上面的方程,得到

ρ f x − { ∂ ∂ x [ − p + 2 μ ∂ v x ∂ x ] + ∂ ∂ y [ μ ( ∂ v x ∂ y + ∂ v y ∂ x ) ] + ∂ ∂ z [ μ ( ∂ v x ∂ z + ∂ v z ∂ x ) ] } = ρ ∂ v x ∂ t + ∇ ⋅ ( ρ v v x ) \rho f_x - \left\{ \frac{\partial}{\partial x} \left[ -p + 2\mu \frac{\partial v_x}{\partial x} \right] + \frac{\partial}{\partial y} \left[ \mu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x} \right) \right] + \frac{\partial}{\partial z} \left[ \mu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z}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x} \right) \right]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x}{\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x) ρfx{x[p+2μxvx]+y[μ(yvx+xvy)]+z[μ(zvx+xvz)]}=ρtvx+(ρvvx)

若粘度不变(常物性),则有

ρ f x − { − ∂ p ∂ x + 2 μ ∂ 2 v x ∂ x 2 + μ ∂ v x 2 ∂ y 2 + μ ∂ v x 2 ∂ z 2 + μ ∂ v y ∂ x ∂ y + μ ∂ v z ∂ x ∂ z } = ρ ∂ v x ∂ t + ∇ ⋅ ( ρ v v x ) ρ f y − ∂ p ∂ y − μ { ∂ v x 2 ∂ x 2 + ∂ v y 2 ∂ y 2 + ∂ v z 2 ∂ z 2 } + ∂ ∂ x [ ∂ v x ∂ y + ∂ v y ∂ x ] + ∂ ∂ z [ ∂ v y ∂ z + ∂ v z ∂ y ] = ρ ∂ v y ∂ t + ∇ ⋅ ( ρ v v y ) ρ f z − ∂ p ∂ z − μ [ ∇ 2 v z + ∇ x ⋅ ( ∇ x ⋅ v ) ] = ρ ∂ v z ∂ t + ∇ ⋅ ( ρ v v z ) \begin{align*} \rho f_x - \left\{ -\frac{\partial p}{\partial x} + 2\mu \frac{\partial^2 v_x}{\partial x^2} + \mu \frac{\partial v_x^2}{\partial y^2} + \mu \frac{\partial v_x^2}{\partial z^2} + \mu \frac{\partial v_y}{\partial x \partial y} + \mu \frac{\partial v_z}{\partial x \partial z}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x}{\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x) \\ \rho f_y - \frac{\partial p}{\partial y} - \mu \left\{ \frac{\partial v_x^2}{\partial x^2} + \frac{\partial v_y^2}{\partial y^2} + \frac{\partial v_z^2}{\partial z^2} \right\} + \frac{\partial}{\partial x} \left[ \frac{\partial v_x}{\partial y}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x} \right] + \frac{\partial}{\partial z} \left[ \frac{\partial v_y}{\partial z}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y}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y}{\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y) \\ \rho f_z - \frac{\partial p}{\partial z} - \mu \left[ \nabla^2 v_z + \nabla_x \cdot (\nabla_x \cdot v) \right] &= \rho \frac{\partial v_z}{\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v v_z) \end{align*} ρfx{xp+2μx22vx+μy2vx2+μz2vx2+μxyvy+μxzvz}ρfyypμ{x2vx2+y2vy2+z2vz2}+x[yvx+xvy]+z[zvy+yvz]ρfzzpμ[2vz+x(xv)]=ρtvx+(ρvvx)=ρtvy+(ρvvy)=ρtvz+(ρvvz)

Navier-Stokes 方程的最终形式

将本构关系代入粘性流体微分运动方程,假设流体为常物性(粘度 μ \mu μ 不变),结合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方程 ∇ ⋅ v = 0 \nabla \cdot v = 0 v=0,化简得到 Navier-Stokes 方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运动方程):
{ f x − 1 ρ ∂ p ∂ x + ν ∇ 2 v x = ∂ v x ∂ t + ( v ⋅ ∇ ) v x f y − 1 ρ ∂ p ∂ y + ν ∇ 2 v y = ∂ v y ∂ t + ( v ⋅ ∇ ) v y f z − 1 ρ ∂ p ∂ z + ν ∇ 2 v z = ∂ v z ∂ t + ( v ⋅ ∇ ) v z \begin{cases} f_x - \frac{1}{\rho} \frac{\partial p}{\partial x} + \nu \nabla^2 v_x = \frac{\partial v_x}{\partial t} + (v \cdot \nabla) v_x \\ f_y - \frac{1}{\rho} \frac{\partial p}{\partial y} + \nu \nabla^2 v_y = \frac{\partial v_y}{\partial t} + (v \cdot \nabla) v_y \\ f_z - \frac{1}{\rho} \frac{\partial p}{\partial z} + \nu \nabla^2 v_z = \frac{\partial v_z}{\partial t} + (v \cdot \nabla) v_z \end{cases} fxρ1xp+ν2vx=tvx+(v)vxfyρ1yp+ν2vy=tvy+(v)vyfzρ1zp+ν2vz=tvz+(v)vz
其中 ν = μ ρ \nu = \frac{\mu}{\rho} ν=ρμ 为运动粘度, ∇ 2 = ∂ 2 ∂ x 2 + ∂ 2 ∂ y 2 + ∂ 2 ∂ z 2 \nabla^2 = \frac{\partial^2}{\partial x^2} + \frac{\partial^2}{\partial y^2} + \frac{\partial^2}{\partial z^2} 2=x22+y22+z22 为拉普拉斯算子。向量形式为:
f − 1 ρ ∇ p + ν ∇ 2 v = ∂ v ∂ t + ( v ⋅ ∇ ) v f - \frac{1}{\rho} \nabla p + \nu \nabla^2 v = \frac{\partial v}{\partial t} + (v \cdot \nabla) v fρ1p+ν2v=tv+(v)v


计算流体力学 1 -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mw_1422102031 原创已于 2022-10-19 12:44:57 修改

前言

只是为方便学习,不做其他用途
学堂在线配套视频网址:
https://www.xuetangx.com/learn/nwpuP0401KC007315/nwpuP0401KC007315/14070335/video/24702135

一、流动控制方程的推导及其物理含义的讨论、适用于 CFD 计算的控制方程形式

1.1 引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流动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实质导数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函数ρ,我们可以在位置点 1,时刻 t1 进行 Talor 级数展开,得到ρ 2 ρ_2ρ2 的近似表达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速度的散度及其物理意义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 连续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1 基于固定于空间的有限控制体模型的连续方程推导 (守恒型积分方程的推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2 基于随流体运动有限控制体模型的连续方程推导 (非守恒型积分方程的推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3 基于固定于空间的无限小流体微元模型的连续方程推导 (守恒型偏微分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4 基于随流体运动无限小流体微元模型的连续方程推导 (非守恒型偏微分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 动量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 能量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0 适合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流体力学 2 - 偏微分方程的数学性质对 CFD 的影响

mw_1422102031 原创已于 2022-10-25 22:35:04 修改・

前言

接前文 [计算流体力学 1]
课程来自学堂在线的 计算流体力学

一、偏微分方程的数学性质对 CFD 的影响

1.1 引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准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分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整理后可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偏微分方程组的一般分类方法:特征值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不同类型偏微分方程的一般性质、物理含义及其对 CFD 计算方法的影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5 适定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6 补充:计算流体力学中不同类型的常用模型方程及其特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课后习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偏微分方程的离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绪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有限差分基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阶前差、一阶后差和中心差分的几何意义示意图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阶导数的差分算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显示方法和隐式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 误差与稳定性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流体力学-----连续性方程的推导和理解

mw_1422102031 原创已于 2023-04-08 10:31:53 修改

前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连续性方程的推导和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积分方程和微分方程的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ia: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