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离世,但他的“Taste”永不消逝 | 科学、技术与人生的永恒启示

注:本文为 “YANG Chen Ning’s Taste” 相关合辑。
英文引文,机翻未校。
中文引文,略作重排。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Why “Taste” Matters in Science — and in Technology

为何“品味”在科学——以及技术领域中至关重要

By Yangming Li | Published: December 2024

When we talk about great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or technology, we often focus on intelligence, hard work, and technical skills. But Nobel laureate Yang Zhenning (Chen - Ning Yang) believes there’s another, often overlooked, factor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someone makes truly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s: taste.
当我们谈论科学或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时,我们常常关注智力、勤奋和专业技能。但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认为,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做出真正卓越的贡献:品味

And “taste” here doesn’t mean food or fashion preferences. It’s a hard - to - translate concept — sometimes described as discernment, aesthetic sense, or a clear sense of what’s worth pursuing. In Yang’s words, a researcher’s taste influences the problems they choose to tackle, the elegance of their solutions, and ultimately, the value of their work.
这里的“品味”并不是指食物或时尚偏好。这是一个难以翻译的概念——有时被描述为辨别力、审美感,或者一种明确的值得追求的感觉。用杨振宁的话说,研究人员的品味影响他们选择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解决方案的优雅程度,以及最终,他们工作价值。

Choosing the Right Problems

选择正确的问题

Yang argues that in research, the most crucial decision is what to work on. Many brilliant people spend decades in their fields, yet their impact varies dramatically. The difference? Some choose problems with deep potential, while others get stuck in areas with limited growth.
杨振宁认为,在研究中,最重要的决定是选择做什么。许多聪明的人在他们的领域中花费数十年,但他们的影响却大不相同。区别在哪里?一些人选择了潜力巨大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被困在增长有限的领域。

This applies far beyond physics. In tech, you can be a world - class engineer, but if you spend years perfecting a feature nobody needs, your brilliance is wasted. Having taste means knowing which directions are worth your limited time and energy.
这不仅适用于物理学。在技术领域,你可以是一位世界级工程师,但如果你花费数年时间完善一个没人需要的功能,你的才华就浪费了。有品味意味着知道哪些方向值得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Steve Jobs once made a similar observation when comparing Apple and Microsoft. He said Microsoft had talented people but often lacked taste — a vision for products that are not just functional, but meaningful and elegant. For Jobs, taste meant knowing what to say no to and relentlessly pursuing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liberal arts.
史蒂夫·乔布斯在比较苹果和微软时曾有过类似的观察。他说微软有才华横溢的人,但常常缺乏品味——一种对产品不仅要有功能性,还要有意义且优雅的愿景。对乔布斯来说,品味意味着知道何时说“不”,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

Focus, Persistence, and Breakthroughs

专注、坚持和突破

From 1947 to 1954, Yang worked on what became the Yang–Mills theory, facing repeated failures and complex mathematical obstacles. Many would have quit, but he persisted — not blindly, but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problem was worth solving. His taste told him it was a rich area, and history proved him right.
从1947年到1954年,杨振宁致力于杨 - 米尔斯理论的研究,面临着反复的失败和复杂的数学障碍。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他坚持了下来——不是盲目地,而是坚信这个问题值得解决。他的品味告诉他这是一个富有成果的领域,历史证明他是对的。

In the tech world, thi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asing every new trend and having the discipline to stick to a problem space until you’ve created something transformative. Whether you’re building AI models, designing user interfaces, or engineering large - scale systems, taste helps you decide when to keep iterating and when to pivot.
在技术领域,这是追逐每一个新趋势和有纪律地坚持一个问题领域直到你创造出某种变革性事物之间的区别。无论你是在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设计用户界面,还是构建大规模系统,品味都能帮助你决定何时继续迭代,何时转变方向。

Taste Shapes Style — and Legacy

品味塑造风格——以及遗产

Yang likens taste to a poet’s style — every great scientist or engineer develops a unique fingerprint in their work. For him, his years at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shaped his physics taste, influencing every judgment he made about what mattered in the field.
杨振宁将品味比作诗人的风格——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或工程师都在他们的工作中发展出独特的指纹。对他来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岁月塑造了他的物理品味,影响了他对该领域重要事物的每一个判断。

In technology, we see this in the DNA of companies. Apple’s taste is visible in its obsessive attention to design and user experience. Google’s taste leans toward elegant algorithmic solutions. Some startups’ taste is speed and minimalism; others’ is depth and craftsmanship.
在技术领域,我们可以在公司的DNA中看到这一点。苹果的品味在其对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痴迷中可见一斑。谷歌的品味倾向于优雅的算法解决方案。一些初创公司的品味是速度和极简主义;另一些则是深度和匠心。

Taste is not just preference — it’s a strategic compass. It influences which problems you choose, how you solve them, and how the world perceives your work.
品味不仅仅是偏好——它是一个战略指南针。它影响你选择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它们,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你的工作。

Why Taste Is a Competitive Edge

为什么品味是一种竞争优势

In a world of abundant talent and powerful tools, taste may be the last real competitive edge. It’s what separates the merely competent from the truly visionary. Taste keeps you from over - engineering the wrong thing. It helps you see connections others miss. And it allows you to create work that is not just correct, but resonant.
在一个人才济济、工具强大的世界里,品味可能是最后真正竞争优势。它将仅仅有能力的人与真正有远见的人区分开来。品味能让你避免过度设计错误的东西。它帮助你看到别人错过的关系。它让你创造出的成果不仅正确,而且能引起共鸣。

Jobs once said: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Yang might have added: “And choosing what to design is where taste comes in.”
乔布斯曾说:“设计不仅仅是它看起来和感觉像什么。设计是它如何工作。”杨振宁可能会补充说:“选择设计什么才是品味的体现。”

Takeaway for Technologists:

对技术专家的启示:

Cultivating taste means exposing yourself to great work, learning to recognize elegance and depth, and being brutally selective about what you spend your life building. In science, in art, and in tech, taste isn’t a luxury — it’s a necessity for greatness.
培养品味意味着让自己接触伟大的作品,学会识别优雅和深度,并且对自己一生要从事的事业进行残酷的选择。在科学、艺术和技术领域,品味不是奢侈品——它是伟大的必要条件。


杨振宁先生的“Taste”:跨越时代的认知密码

2025 年 10 月 18 日,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离世。这位曾与爱因斯坦、费米等科学巨擘共事的“活化石”,留下的不仅是宇称不守恒定律这样改写物理史的成就,更是一个值得所有求知者深思的概念——“Taste”。先生用一生诠释了这种超越知识的认知能力,当我们缅怀他时,更需回答:这种被他视作成就关键的“Taste”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形成,又为何在今天愈发珍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何为“Taste”?不止于知识的认知觉醒

杨振宁先生曾遇到一位 15 岁的天才少年,对方能完美解答量子力学的艰深问题,却答不出“哪个问题最妙”。先生对此感慨:“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发展成一个 Taste”。这个故事揭开了“Taste”的本质——它不是表层的“品味”,而是一种穿透知识表象的认知能力,是对知识背后意义的深刻理解与欣赏。正如先生所言:“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而是更要对他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别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

从先生的诸多论述中,“Taste”的内涵可归结为三点:

(一)价值判断力

Taste 是一种价值判断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识别出本质与关键,分清“重要的”与“次要的”。杨振宁先生曾说:“学物理不仅要掌握定理,更要抓住问题里的基本价值”。这种能力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够迅速找到那些真正值得深入探究的部分,而不是迷失在琐碎的细节之中。

(二)美感洞察力

Taste 是一种美感洞察力,是对学科内在逻辑与秩序的欣赏能力。杨振宁先生曾形容物理的美“藏在对称里,像大自然的规律从不偏心”,他认为理论物理学之美包含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与理论结构之美三个层次,这种美是“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的统一。当年他提出杨 - 米尔斯理论时,虽因预言无质量粒子面临争议,却因“整个想法太漂亮,有很美的数学结构”力排众议坚持发表,这份坚持正是美感洞察力的生动体现。这种对美的感知,让我们能从冰冷的公式和数据中,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生命力。

(三)创造性直觉

Taste 是一种创造性直觉,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关联感知力。它如同 AI 的 Transformer 模型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捕捉关键连接,而“Taste 是人类在混沌中找到本质关联的高维能力”。杨振宁先生能在对称原理与统计力学等不同领域间发现隐秘联系,正是这种直觉的作用。正如他融合狄拉克的数学美、爱因斯坦的直觉与费米的实验洞察力形成独特研究风格,用数学式子“(D+E+F)³”描述自己的学术特质那般。

这种能力让知识从“冰冷的存储”变为“鲜活的工具”。就像那位能将算盘融入生命的会计老师,或是临阵对敌招招见效的武术高手,当知识内化为本能的判断与欣赏,便拥有了“Taste”。

二、“Taste”如何养成?先生的成长启示录

杨振宁先生多次强调:“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形成了自己的物理 Taste”“感谢西南联大,它是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础”。回溯他的成长轨迹,这种能力的养成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一)启蒙:家庭与天性的双重滋养

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家,家中“吃饭时都在讲几何题”的氛围,让他自幼浸润在数学思维中。父亲没有急于灌输知识,而是让他慢慢品读《数论》等著作,这种“不疾不徐”的引导,培养了他对数学美的感知。而自幼观察自然的习惯,更让他早早拥有了“爱美之心与好奇心”这一“Taste 的种子”。

(二)积淀:西南联大的通识与名师

战时的西南联大物质匮乏,铁皮教室漏雨、图书馆藏书陈旧,但“学术风气却无比浓厚”。这里的教育为 Taste 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 通识底蕴:朱自清、闻一多等先生轮流讲授国文,奠定了他的人文素养。
  • 名师引路:吴大猷、王竹溪两位导师分别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与统计力学领域,教会他“对物理整体的判断”;许宝騄“命题 — 证明”式的数理统计课,让他透彻掌握矩阵理论,为理解狄拉克方程奠定基础;马仕俊的场论课则将他带入前沿,讲授的费米解题方法与矩阵表示逻辑,多年后成为解读复杂理论的关键。
  • 求知热忱:他常与黄昆等同学为量子力学“测量”本质争论至深夜,甚至点亮蜡烛翻出海森伯著作求证;日机轰炸后从废墟中抢救书籍的执着,更沉淀为对知识的敬畏。

(三)淬炼:国际前沿与生活美学的浸润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导师费米的教诲让他顿悟:“真正的科学家不只是算对答案,是能看见公式背后的美”。与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巨擘的直接交流,更让他亲历“人类智识最璀璨的爆炸”,学会辨别“真正的好物理”,这种视野使他对弦论持保留态度,因它“偏离了实验验证的物理本质”。

这种 Taste 更渗透在生活中:普林斯顿书房里“静以修身”的匾额与《牡丹亭》海报相映成趣,抗战时在龙院村用红点奖励弟妹勤学、与熊秉明制作“土电影”的往事,都彰显他对生活之美的天然感知,正如他所言:“懂美,才算真懂宇宙”。

三、为何今天更需“Taste”?对实用主义的警醒

当下我们正陷入“重理轻文”“唯实用论”的误区:教育追求“解题技巧”,科研紧盯“短期成果”,却鲜有人问“这个问题妙在哪”。杨振宁先生早已警示:“没有 Taste,只追求有用,很难走得远”。这种警示在今天愈发迫切:

(一)对教育而言

缺乏“Taste”的学习只会制造“解题机器”。杨振宁先生在清华讲授“大学物理”时,批判经典教材“抹杀掉物理学精神”,坚持“不仅教知识,更教对物理的感觉”,这种“口传心授”正是在培育 Taste。西南联大的课堂从不是机械灌输:许宝騄的严谨论证、马仕俊的前沿引导、吴大猷的方向点拨,都在滋养判断力而非仅传授知识,这正是当代教育亟需的智慧。

(二)对科研而言

Taste 决定了方向的正误。研究者的成就悬殊“关键在是否走进有潜力的领域”,这种选择能力正是 Taste 的体现。许宝騄的矩阵理论看似与物理无直接关联,却成为解读量子力学的钥匙;马仕俊讲授的场论知识多年后显现决定性价值,这都是 Taste 超越即时“有用性”的明证。正如孙昌璞所言,良好品味能让科学家在前沿领域捕捉关键问题,选择恰当方法解决问题。

(三)对 AI 时代而言

Taste 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特质。杨振宁先生曾说:“AI 能解复杂方程,却懂不了方程的美”。科学美是客观的、无我的,不因人类存在而改变,这种对意义与美感的追求,是人类智慧超越机器的本质。AI 的“自注意力机制”虽能捕捉数据关联,但人类 Taste 那种对科学美与本质的洞察,是机器无法复制的。

四、传承“Taste”:最好的纪念是践行其道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叹“一个时代的 Taste 终结了”。但先生留下的,恰是培育 Taste 的方法论。对不同身份的人而言,传承之道各有侧重:

(一)教师

应少些“考点灌输”,多些“价值引导”。像马仕俊带学生触摸理论前沿之美,如吴大猷引导发现学科内在关联,带学生发现“公式背后的宇宙浪漫”,追问“这个知识为何重要”,让学习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欣赏”。

(二)研究者

应跳出“数据执念”,保持“美感敬畏”。学杨振宁与黄昆辩论时的较真,留时间琢磨研究本质意义,像先生那样坚守“物理必须从实验室生长,而非数学温室的盆栽”,在追求成果时守住对学科本质的判断。

(三)普通人

应在“有用”之外留驻“无用之美”。如先生懂物理亦爱昆曲,在日常中培养“看见关联、感知美妙”的能力——吃饭时品味菜香,读书时追问本质,走路时看云形,皆是 Taste 的修行。

杨振宁先生曾说:“在创造性领域,Taste、能力、机遇决定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先生用百年人生证明,Taste 不仅是做学问的关键,更是做人的境界——它让理性藏着诗性,让严谨带着温度。

先生已去,但 Taste 不该逝去。当我们在知识中追问“妙在何处”,在研究中坚守“本质价值”,在生活中感知美好,便是在传承那份跨越时代的认知智慧。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愿先生安息,愿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的 Taste。


via: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