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行距控制 | 公式行距与单位说明

待校,仅供参考。


在 Markdown 中渲染多行公式时,行距调整和单位选择是影响排版效果的因素。本文将系统讲解利用\\[间距]手动控制公式行距的方法,并介绍常用长度单位的定义、换算与适用场景。

一、利用\\[间距]手动控制公式行距

通过在公式换行符\\后添加[数值+单位](如\\[8pt]),可直接调整多行公式的行距。该方法无需依赖任何额外宏包,兼容支持 LaTeX 的 Markdown 平台(如 GitHub、知乎、Typora、优快云 等),是最直接、通用的行距控制方式。

1.1 基础用法:1.5 倍行距实现

若需设置 1.5 倍行距,选择合适的间距数值——在标准 12pt 文档字体下,8pt(或等价单位)可实现理想的 1.5 倍行距效果,具体代码与渲染结果如下:

% 第一行公式:矩阵 A^T A 的分解式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8pt]
% 用 \\[8pt] 控制行距,8pt≈1.5 倍标准行距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ATA=Q1Σ1Q1TAAT=Q2Σ2Q2T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8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ATA=Q1Σ1Q1TAAT=Q2Σ2Q2T

1.2 不同行距的对比示例

行距与\\[ ]中的数值正相关(数值越大,行距越宽)。以下以“矩阵 AAT\boldsymbol{A}\boldsymbol{A}^TAAT/ATA\boldsymbol{A}^T\boldsymbol{A}ATA 分解”为例,展示 4 种常用行距的实现方式:

  • 标准行距(1 倍)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ATA=Q1Σ1Q1TAAT=Q2Σ2Q2T\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ATA=Q1Σ1Q1TAAT=Q2Σ2Q2T

  • 1.2 倍行距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4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ATA=Q1Σ1Q1TAAT=Q2Σ2Q2T\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4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ATA=Q1Σ1Q1TAAT=Q2Σ2Q2T

  • 1.5 倍行距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8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ATA=Q1Σ1Q1TAAT=Q2Σ2Q2T\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8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ATA=Q1Σ1Q1TAAT=Q2Σ2Q2T

  • 2 倍行距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12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ATA=Q1Σ1Q1TAAT=Q2Σ2Q2T\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12pt]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ATA=Q1Σ1Q1TAAT=Q2Σ2Q2T

1.3 注意事项

(1)避免用“空行”控制行距

若在公式块中插入空行(即两行公式间单独换行),行距远超预期(约 3-4 倍标准行距),破坏排版统一性,会导致渲染异常。例如:

$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 = \boldsymbol{Q}_1 \boldsymbol{\Sigma}_1 \boldsymbol{Q}_1^T \\

% 空行导致行距异常增大
\boldsymbol{A} \boldsymbol{A}^T = \boldsymbol{Q}_2 \boldsymbol{\Sigma}_2 \boldsymbol{Q}_2^T
$

仅通过\\[间距]控制行距,不在公式块内插入多余空行。

(2)单位需与需求匹配

\\[ ]中的单位需根据场景选择(如物理固定单位、相对响应式单位),具体可参考第二部分“长度单位”详解。

二、Markdown 公式常用长度单位

Markdown 公式渲染基于 LaTeX 语法,支持多种长度单位,分为物理固定单位(不依赖字体)和相对响应式单位(依赖字体)两类。以下详细介绍各类单位的定义、换算与适用场景。

2.1 单位分类与本质区别

单位类型包含单位特点依赖字体?用途
物理固定单位pt、cm、mm、in、bp对应固定物理尺寸,不随排版环境(字体、设备)变化固定间距(如公式行距、符号间隙)
相对响应式单位em、ex尺寸随字体大小/类型变化,适配排版比例文本/符号精细间距调整

2.2 各单位说明

2.2.1 物理固定单位
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定义换算关系适用场景注意事项示例
pt(Point,点)pt印刷业传统单位,1pt = 1/72.27 英寸 ≈ 0.35146 mm(固定值)1pt ≈ 0.03515 cm ≈ 0.351 mm;
1 cm ≈ 28.45 pt
公式行距、符号间距调整数值简洁且兼容性强,是公式排版的首选单位\\[6pt](1.2 倍行距)、\hspace{2pt}(符号间 2pt 空隙)
cm(厘米)cm国际标准物理单位,1 cm = 10 mm(固定值)1 cm ≈ 28.45 pt ≈ 0.3937 in大尺寸固定间距(如文档边距)因屏幕像素密度差异,cm 在不同设备上的“视觉尺寸”可能不同,公式内间距优先用 pt无(公式内较少使用)
mm(毫米)mmcm 的细分单位,1 mm = 0.1 cm(固定值),日常认知更直观1 mm ≈ 2.845 pt ≈ 0.0394 in;
1 pt ≈ 0.351 mm
印刷文档的精细间距调整可避免 pt 数值过小导致的计算误差\\[0.8mm](≈2.27 pt,适用于微小间距调整)
in(Inch,英寸)in英制物理单位,1 in = 2.54 cm(国际标准换算,固定值)1 in = 72.27 pt ≈ 25.4 mm;
1 pt ≈ 0.01384 in
国际期刊排版、大尺寸间距(如纸张尺寸)英文文档中使用较多,中文场景优先用 pt 或 cm\\[0.1in](≈7.23 pt,接近 1.5 倍行距的基础值)
bp(Big Point,大磅)bpAdobe 等数字印刷软件的标准单位,1 bp = 1/72 in(固定值),比 pt 略大1 bp ≈ 0.3528 mm ≈ 1.0037 pt;
1 cm ≈ 28.346 bp
PDF/电子文档排版(如 Adobe 软件适配)需与 Adobe Acrobat、InDesign 等软件单位统一,数值规整(72 bp = 1 in)无(普通 Markdown 场景极少使用)
sp(Scaled Point,缩放点)spLaTeX 内部最小单位,1 sp = 1/65536 pt(固定值)1 pt = 65536 sp;
1 em(12 pt 文档)= 786432 sp
公式符号的像素级对齐(底层计算)用户无需直接使用,由渲染引擎自动调用\boldsymbol{A}^{T\! \! 50000sp}(微调上标位置,仅作示例)
2.2.2 相对响应式单位
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定义换算关系(12 pt 文档)适用场景注意事项示例
em(基于“M 宽度”的单位)em等于当前字体中“大写字母 M 的宽度”(即字体设计尺寸),完全依赖字体大小12 pt 文档中 1 em = 12 pt ≈ 0.4218 cm;
10 pt 文档中 1 em = 10 pt
响应式排版、文本注释间距字体放大时,间距同步放大,适配不同字号的排版比例\\[0.5em](12 pt 文档中≈6 pt)、\quad(等价于 1 em,用于符号间留白)
ex(基于“x 高度”的单位)ex等于当前字体中“小写字母 x 的高度”,依赖字体大小与类型(如宋体、黑体的 x 高度不同)12 pt 文档中 1 ex ≈ 6-7 pt(默认 Computer Modern 字体中≈6.8 pt)≈ 0.239 cm;
1 em ≈ 1.7-2 ex
公式内精细间距(如分式、上下标)比 em 更细腻,适用于与字体“视觉中心”对齐的场景\frac{a}{b}_{\! \! 0.2ex}(微调下标位置,适配分式高度)

2.3 单位换算表(12 pt 标准文档)

单位1 pt1 em1 cm1 mm1 in1 bp
对应 pt1 pt12 pt≈28.45 pt≈2.845 pt≈72.27 pt≈0.9963 pt
对应 cm≈0.03515 cm≈0.4218 cm1 cm0.1 cm≈2.54 cm≈0.0351 cm
对应 mm≈0.3515 mm≈4.218 mm10 mm1 mm≈25.4 mm≈0.351 mm
对应 in≈0.01384 in≈0.166 in≈0.3937 in≈0.03937 in1 in≈0.01388 in

2.4 单位选择原则与示例

(1)选择原则
  1. 固定间距需求→物理单位:公式行距、符号固定空隙优先用 pt(数值简洁、兼容性强);印刷场景需精确物理尺寸时,可用 mm 或 cm;
  2. 响应式需求→相对单位:文本注释、字体大小适配场景用 em(通用、易计算);公式内精细对齐(如分式、上下标)用 ex(适配字体视觉比例);
  3. 避免混用单位:同一元素的间距设置不混用物理单位与相对单位(如\\[0.5em+2pt]会导致渲染异常,且难以统一排版效果)。
(2)场景化示例
需求场景推荐单位实现代码示例说明(12 pt 文档)
1.5 倍公式行距pt\\[8pt]8 pt 额外间距 + 默认行距 ≈ 1.5 倍总行距
印刷文档固定间距(0.3 cm)pt\\[8.5pt]0.3 cm × 28.45 pt/cm ≈ 8.5 pt,换算后用 pt 更兼容
响应式文本与公式间距em文本内容 \quad \boldsymbol{A}^T \boldsymbol{A}\quad 等价于 1 em(12 pt),适配字体大小
分式下标精细适配ex\frac{x+y}{z}_{\! \! 0.3ex}0.3 ex ≈ 2 pt,微调下标位置以贴合分式底部
PDF 数字印刷适配(Adobe 软件)bp\\[8bp]8 bp ≈ 8.03 pt,与 Adobe 软件单位统一

三、关于“倍行距”的补充说明

前文提到的“1.2 倍行距”“1.5 倍行距”等表述,本质是基于视觉效果的经验值,而非严格数学意义上的“默认行距×倍数”——因为 Markdown 公式的“默认行距”由渲染引擎(如 KaTeX、MathJax)自动计算(通常与字体大小一致或略大,12 pt 文档中约 12-14 pt),而\\[数值+单位]是在默认行距基础上增加的额外间距

例如,12 pt 文档中:

  • 1 倍行距:默认行距(≈12 pt)+ 0 pt 额外间距 = ≈12 pt;
  • 1.5 倍行距:默认行距(≈12 pt)+ 8 pt 额外间距 = ≈20 pt(≈12 pt × 1.67,视觉上接近 1.5 倍);
  • 2 倍行距:默认行距(≈12 pt)+ 12 pt 额外间距 = ≈24 pt(恰好为 12 pt × 2)。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视觉效果微调额外间距数值(如 7-9 pt 均能实现“接近 1.5 倍”的效果),无需严格遵循数学倍数。

四、总结

  1. 行距控制方法:通过\\[数值+单位]手动调整,12 pt 文档中\\[8pt]可实现视觉上的 1.5 倍行距,该方法不依赖宏包,兼容所有支持 LaTeX 的 Markdown 平台;
  2. 单位选择逻辑:优先根据“是否需要固定尺寸”“是否适配字体”划分——固定间距用 pt(公式行距)、mm(印刷精细度);响应式间距用 em(文本适配)、ex(符号对齐);
  3. 排版统一性原则:避免用空行控制行距,不混用物理单位与相对单位,确保公式在不同平台、设备上的显示一致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