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日本学士院奖、日本政府文化勋章得主,日本数学大家——广中平祐讲述独特的“可变思考”法,呈现数学家理解“复杂”与“变化”的巧妙视角。
创造与灵感的心血力作,用数学探索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根源。
本书为日本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广中平祐的思想文集。书中以“创造性思维”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数学研究中总结出的思考模式——“可变思考”,并在问题的发现、提出、整理、转换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让读者了解数学家独特的多维度思考方法。
同时,本书还对日本数学教育中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学校教育、亲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则与方法。本书是广中平祐先生对自己研究方法的系统性总结,是了解其思想以及日本数学研究方法的珍贵资料。
来源 | 《可变思考:数学与创造性思维》
作者 | [日]广中平祐
译者 | 佟凡
01
“表现”抽象化的事物,让他人“理解”
在数学领域,过于抽象的概念同样很难理解,就算逻辑上是正确的也无法理解。这时,只有通过具体问题表现出来,才能真正让他人理解。
比如我已经在上文中介绍过数学领域有“群论”这个分支。从“群”这一元素的集合中选出元素,考察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能够如何组合,这便是“结构”。但是这种抽象的定义很难理解。
那么让我们尝试将抽象群用选择出来的具体空间运动来表现,比如平面旋转。这时,抽象群就成了通过选择得到的具体运动群,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数学中的表现是指将一个概念用具体清晰的情况重新表达。可以说我们数学家的工作,就是在重复“抽象→表现→抽象→表现”这一脑力劳动过程。
02
A 除以 B,会产生既不是 A 也不是 B 的另一个概念
“微分”也是象征化的方法之一,是一种“通过不断舍弃各种具体条件,最终得出一项定律”的数学语言。
举例来说,假设从地点 A 出发沿着某条路线前进,到达地点B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时必须描述很多条件,比如通过的路线是什么样的,距离是多少,最终花费了多少分钟……
将这些条件进行微分后就得到了“速度”的概念。也就是说,用距离除以时间得到的是速度。当我们说“以某速度前进”时,就不需要一一解释 A 地点、B 地点的位置和每一段路程花费的时间,对于了解两个地点和路径的人,只需要说出速度就够了。接下来,沿着不同的路径从 C 到 D 时,“速度”概念是共通的,只需要给出“用和之前同样的速度”,或者“速度是之前的 2倍”等条件,就能计算出需要花费的时间。
有了速度的概念,只要知道到达 B 地点的时间,就能计算出应该何时从 A 地点出发,像这样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速度”概念舍弃了出发点、终点和两地距离等要素。舍弃这些要素,就可以找到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概念。这就是“微分的思考方法”。
03
当具体条件消失时,定律就出现了
再举一个“重力”的概念。所有物体都受到固定的向下的力,这是普遍的概念,这里的“重力”可以换成“加速度”,这同样是“微分”思维。
重力的性质是它作用于一切物体。无论将物体朝正下方扔出还是斜着抛出、向上抛出,物体都会产生方向朝下、数值固定的加速度,最终落向地面。适用于所有场景、与投掷方向等具体条件无关的,就是“物体受到向下的力”。
将微分作为一项计算技巧学习的人应该知道,“常数”的微分结果为零。一次函数自变量进行两次微分计算后为零,图像为抛物线的二次函数进行三次微分后同样为零。
微分就是对方程式进行适当的变形,重复多次后,各种常数会不断变成零消失。各种常数就是“具体条件”,当它们变成零后,最终剩下的就是具备普遍性的定律。
要想得到速度,需要用距离除以时间,但速度既不是时间也不是距离,而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可以说,“微分”就是通过除法运算进行的抽象化操作。
04
积分是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那么“积分”是什么呢?它是与微分相反,通过乘法运算得出的概念。
举一个更普遍的例子。通常情况下,优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优质的人才,这是微分的思考方法。将这个思考具体化,比如“为了进入东大,要考入滩高”“以这个人的能力要想考入滩高,需要在考试前几个月按照一定顺序学习以下内容”,会产生以上这样具体的思路。这就是积分的思考方法。
像松下幸之助这样了不起的人物,尽管他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却拥有比毕业于东京大学的人更加完整、自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可以说他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了优秀的社会教育。
用微分的思考方法来解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无论有没有上过好学校,优秀的教育都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用积分的思考方法来解释,则会拘泥于具体方式,比如要上东京大学、滩高等一流高中,这样就会想不到其他路径。
当然在实际行动中,只有大原则往往派不上用场,必须用积分的思考方法提出各种条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过,如果有以东京大学为目标这个笼统的结论能激励大家努力学习,产生较好的效果,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方式。
05
首先进行微分,然后进行积分
听到教育家和评论家标榜“教育应该如何如何”的论调时,家长就算心里理解和接受,在实际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必须用积分的思考方法将理论分解为具体思路。如果家长没有做积分的能力,就只能佩服别人提出的教育理论。也就是说,微分是将事物抽象化,发现大原则;积分则是在实践过程中将事物具体化。这两种思考方法在重要性上不分上下,是需要同时具备的两种能力。
如果说教育家、评论家的工作是微分,那么实际接触孩子的老师和家庭就需要完成积分的工作。如果不理解微分(原则),应对变化的能力就会退化。父母往往容易只关注积分,将具体措施误以为是大原则,这会导致他们在失败时无法做出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积累偏见和错觉。
当我们面对能够影响未来的决定时,首先进行微分(抽象化)思考,然后进行积分(具体化)思考,这样就能厘清思路。
推荐阅读
《可变思考:数学与创造性思维》
作者:[日]广中平祐
译者:佟凡
日本数学大家、菲尔兹奖得主广中平祐著作!稻盛和夫力荐,呈现数学家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与思考方式。
1.稻盛和夫力荐,日本累计销售10万册!
2.菲尔兹奖得主理解“复杂”与“变化”的巧妙视角,用数学的智慧探索创造力的本质
3.讲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根源传授学习、研究、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的模式与方法
01
《数学与创造:广中平祐自传》
作者:广中平祐
译者:逸宁
菲尔兹奖、日本学士院奖、日本文化勋章得主日本数学大家广中平祐亲笔自传
作者以解决“奇点解消问题”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自己如何学习数学、走上数学研究道路的历程,分享了在挑战数学难题过程中的思考方法与感悟,并就“数学与创造”“创造与情绪”“分析与大局观”等话题做了深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