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防火墙与防火墙服务模块详解
一、PIX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PIX防火墙的根源在于网络地址转换(NAT)。在1994年推出时,它是第一个能够实现真正RFC 1631 NAT的设备。即便可以配置PIX防火墙不进行IP地址转换,但其交换过程仍基于NAT,每个数据包都必须使用该NAT机制。
1. NAT机制
- 翻译类型 :NAT中的翻译是一对IP地址,即本地地址和全局地址。本地地址位于连接到PIX防火墙内部(受信任)接口的网络上,全局地址则是位于外部接口之外、信任程度低于内部接口的网络的一部分。当数据包通过防火墙向外传输时,PIX防火墙将本地地址转换为全局地址;当数据包向内传输时,将全局地址转换为本地地址。
- 静态和动态翻译 :翻译可以是静态或动态的。静态翻译必须手动配置,而动态翻译是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数据包到达时创建的。
- 翻译槽和连接槽 :当一系列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从内部接口到达PIX防火墙时,它会创建一个翻译槽,这是一个用于跟踪翻译的软件结构,每个翻译使用一个翻译槽。连接槽是另一个软件结构,用于跟踪状态信息。例如,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可以通过TCP和UDP端口同时进行多个会话,此时会创建一个翻译槽和多个连接槽,每个连接槽都绑定到一个翻译槽。
- 受限许可证 :较旧的PIX防火墙型号(如PIX Classic和型号以零结尾的,如PIX 520)使用的受限许可证将连接槽数量限制为128或1024。当前型号以五结尾,如PIX 515、PIX 525和PIX 535。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9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