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技术综述与思科PIX防火墙解析
1. 常见防火墙类型
1.1 双宿主网关
双宿主网关有多种类型,常见的如应用代理(常称代理服务器)和堡垒主机。从物理层面和操作系统角度看,双宿主网关可同时作为两个不同网络的主机。它并非路由器或交换机,路由器和交换机在OSI模型的第2层或第3层转发数据包,而双宿主网关作为主机接收数据包,并将其一直处理到第7层(应用层),由代理应用进行检查。
代理具备应用感知能力,例如Web代理能理解HTTP协议,可判断用户是否被允许访问特定URL,或特定返回内容能否进入网络。双宿主网关在应用层过滤和审计方面表现出色,日志文件详细但可能很大。
不过,双宿主网关存在一些缺点:
- 速度慢,高延迟会影响实时流量,如流媒体。
- 需针对特定应用编程,若厂商不支持所需服务或协议,需另寻解决方案。
- 一旦被攻破,可能成为攻击受保护网络的跳板,因其常运行通用操作系统,易开发攻击软件。
1.2 包过滤防火墙
包过滤防火墙在网络中运行于比双宿主网关更低的OSI模型层次,常集成于路由器和交换机,仅在第2至4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处理数据包。
包过滤防火墙根据一组规则匹配帧和数据包头部的值,决定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常用字段包括:
- 第2层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通常是MAC地址。
- 第3层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通常是IP或IPX地址。
- 第3层头部选项,如分段位。
- 第4层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通常是TCP或UDP端口。
- 第4层头部选项,如SYN位。
包过滤技术虽历史悠久,但仍有优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