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安卓系统架构
1. 硬件层面的改进
从硬件角度来看,安卓团队为Linux内核增添了许多新特性。为了提升蓝牙的支持与管理能力,发布了大量的修复补丁和改进方案;添加了众多通用输入输出(GPIO)驱动;增强了ARM兼容性,因为ARM是安卓主要支持的架构;同时,多媒体卡(MMC)管理也得到了诸多改进。此外,还新增了ADB小工具驱动,方便开发者通过USB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2. 内存管理的创新
在内存管理方面,安卓团队引入了PMEM(进程内存分配器),它能够管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大型物理连续内存区域。针对低资源硬件环境,安卓团队推出了Ashmem(安卓共享内存),主要面向低内存设备,提供了一种基于文件的简单API,便于在内存紧张时管理共享内存。
3. 电源管理的优化
在电源管理方面,安卓团队引入了改进的休眠系统、唤醒锁和安卓闹钟定时器(内核实现,用于支持安卓闹钟管理器)。
4. 其他重要贡献
除了上述方面,安卓团队还为内核增加了对logcat命令的支持,该命令可提供系统消息、应用调试消息和异常的日志。此外,安卓Binder是一种安卓特有的进程间通信系统,也可用于远程方法调用。
5. 硬件抽象层(HAL)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硬件碎片化问题,安卓工程师创建了硬件抽象层(HAL)。这是一个介于硬件和系统之间的中间层,系统只需通过特定的通信接口与硬件交互,而无需了解硬件和驱动的底层实现。这种方式强调了基于接口而非实现来开发软件的理念,使得安卓系统无需知道硬件的访问和管理方式。
通常,安卓HAL使用原生技术(如C/C++和共享库)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9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