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工程与计算思维融合学习及自动问答教学辅助研究
一、科学、工程与计算思维融合学习成果
1.1 学习表现与行为
- 测试成绩提升 :对学生科学、工程和计算思维(CT)的前后测试成绩进行比较,以确定他们的学习增益。先测量成绩分布的偏度(z值 = -0.811,p值 = 0.417)和峰度(z值 = -0.567,p值 = 0.571),确认其接近正态分布后,使用配对t检验评估前后成绩差异的统计显著性。结果显示,所有差异在统计上都显著,效应量从中等(≥0.5)到较大(≥0.8)不等,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 科目 | 总分数 | 前测成绩(标准差) | 后测成绩(标准差) | p值 | Cohen’s d |
| — | — | — | — | — | — |
| 科学 | 7 | 4.56 (1.03) | 5.13 (1.04) | <0.001 | 0.54 |
| 工程 | 16 | 8.73 (2.62) | 10.50 (2.67) | <0.0001 | 0.67 |
| CT | 13 | 6.23 (2.60) | 8.41 (2.69) | <0.0001 | 0.83 |
| 总体 | 36 | 19.52 (4.47) | 24.03 (4.39) | <0.0001 | 1.02 | - 形成性评估 :科学、工程和CT综合形成性评估的平均成绩为19.05分(标准差 = 4.57),满分为31分。结合前后测试成绩的提高,表明学生通过课程干预学习到了领域内容、CT概念和技能以及工程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