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模型:原理、算法与应用
1. 生成模型概述
在机器学习中,传统的无分布学习框架不对数据的底层分布做任何假设,采用判别式方法,目标是学习一个准确的预测器,而非学习底层分布。而生成式方法则假设数据的底层分布具有特定的参数形式,目标是估计模型的参数,这一任务被称为参数密度估计。
判别式方法的优势在于直接优化感兴趣的量(预测准确性),避免学习底层分布。正如弗拉基米尔·瓦普尼克所说:“解决给定问题时,尽量避免将更一般的问题作为中间步骤。”不过,如果能准确学习到底层分布,就可以使用贝叶斯最优分类器进行预测。但通常情况下,学习底层分布比学习准确的预测器更困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采用生成式学习方法是合理的。例如,有时估计模型参数在计算上比学习判别式预测器更容易;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没有特定的任务,只是想对数据进行建模,以便后续进行预测而无需重新训练预测器,或者为了数据的可解释性。
2. 最大似然估计器
最大似然估计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估计数据的参数。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家制药公司开发了一种治疗某种致命疾病的新药,我们想估计使用该药物后的生存概率。制药公司抽取了一个包含 $m$ 个人的训练集并给他们使用了药物。设训练集为 $S = (x_1, \ldots, x_m)$,其中如果第 $i$ 个人存活,$x_i = 1$,否则 $x_i = 0$。我们可以用一个参数 $\theta \in [0, 1]$ 来表示生存概率。
一种自然的估计 $\theta$ 的方法是使用训练集中 1 的平均数量作为估计值,即:
$\hat{\theta} = \frac{1}{m} \sum_{i = 1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