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值过滤的实例——OpenCV inRange
在图像处理中,阈值过滤是一个常见且实用的技术,它可以通过设置阈值来将像素分为两个部分:低于阈值的部分和高于阈值的部分。OpenCV提供了多种方式进行阈值过滤,其中inRange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inRange方法的基本用法。该方法可以传入三个参数,分别是原始图像、阈值范围的下限和上限。所谓阈值范围,就是指像素值必须落在这个范围内才会被保留下来。阈值范围通过cv::Scalar类型进行表示,其构造函数可以接收四个参数,分别是B、G、R和A通道的值。
下面是一个使用inRange方法进行阈值过滤的示例代码: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 读入原始图像
Mat srcImage = imread("test.png");
// 定义阈值范围
Scalar lower(100, 100, 100, 0);
Scalar upper(200, 200, 200, 0);
// 进行阈值过滤
Mat resultImage;
inRange(srcImage, lower, upper, resultImage);
// 显示结果
imshow("result", resultImage);
waitKey(0);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OpenCV的imread方法读入了一张名为test.
本文介绍了OpenCV中的inRange方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通过设置阈值范围进行像素筛选。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读取图像,定义阈值并进行过滤,最后展示过滤结果。使用inRange时需注意阈值范围与图像通道数匹配,以实现目标区域的有效分离。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7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