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理论:流动性、集合体、物质性与想象
1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研究挑战
随着互联网成为大众媒体进入第三个十年,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数字生活方式从“有线”向“无线”和“移动”的转变。无线互联网指的是“Wi-Fi”连接(及其更强大的后续技术)的日益普及,而移动互联网不仅包含无线连接,其平台的技术进步还推动了无线互联网服务的扩展。
移动互联网通过“3G”(第三代)和IMT - Advanced(通常称为“4G”或第四代)数据传输网络得以体现,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如iPhone或众多基于安卓系统的设备)和平板电脑(如iPad)等移动通讯设备接入,使互联网体验在日常生活的多个空间和场所中真正实现便携化。在这些设备出现之前,移动通讯主要是无线电话,附带短信功能。如今,3G和4G设备融合了新的多媒体形式、应用程序和平台,极大地拓展了移动通讯的可能性,移动互联网用户,尤其是访问视频和游戏内容的用户,正越来越多地消耗着大部分无线带宽。
然而,尽管过去五年关于移动电话和通讯的学术研究蓬勃发展,但互联网学者对互联网日益增长的移动性关注相对较晚。正如Mimi Ito所指出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与传统互联网研究不同的探索,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弥合互联网研究和移动通讯研究之间的差距。
2 移动性与集合体理论
为应对这一挑战,有研究提出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如何塑造以及如何被“新移动性范式”所塑造的方法。这一范式强调多种相互关联的移动性形式,包括旅行和迁移的物理移动、媒介传播的符号移动、文化的流通以及数字化空间中的虚拟移动。这些移动性形式在移动电话实践中汇聚,使人们能够在移动中进行交互和沟通,在同一时空坐标下实现“虽不在场却似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9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