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管理全流程解析
1. 需求审查与修订流程
鉴于变更的必然性,利益相关者应就需求和范围的审查与修订方式达成一致,例如采用变更管理程序、迭代周期回顾等。这意味着需求和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在项目推进的预定节点进行重新审视,如创建待办事项优先级或进行里程碑审查时。若变更被接受,则需进行某种形式的可追溯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以确定这些变更的影响。这种管理变更的方法也可作为评估增量周期或整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基础。
2. 软件项目规划
2.1 流程规划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模型涵盖从预测性到适应性的连续范围。预测性SDLC的特点是详细的软件需求开发、详细的项目规划以及开发阶段间迭代规划较少;适应性SDLC则旨在适应不断涌现的软件需求和迭代式的计划调整。常见的SDLC包括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以及各种敏捷软件开发形式。规划时应选择相关的方法和工具,并规划和获取整个项目将使用的自动化工具,如项目调度、软件需求、软件设计等方面的工具。
2.2 确定可交付成果
需识别和描述每个项目活动的工作产品,评估复用先前项目软件组件或使用现成软件产品的机会,规划软件采购和第三方开发可交付成果,并选择供应商。
2.3 工作量、进度和成本估算
可使用基于历史规模和工作量数据的校准估算模型以及专家判断、类比等方法来确定项目或项目部分所需的工作量范围。通过甘特图等工具建立任务依赖关系,识别并行和顺序完成任务的机会。对于预测性SDLC项目,通常在规划阶段制定任务的预期进度;对于适应性SDLC项目,则根据对需求的初步理解进行整体工作量和进度估算,或指定总体工作量和进度约束来确定迭代周期数和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