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数据加载与存储模式解析
1. 数据加载策略的重要性
在现代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中,数据加载策略至关重要。高效的数据加载不仅意味着以高效的方式将数据写入目标系统,还意味着设计出需要最少人工干预的模式,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解决方案,使其在出现故障后能自动恢复,无需手动干预。
常见的数据加载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 平面文件:通常由第三方系统提供,甚至由用户手动提供。
- REST API:常用于软件即服务(SaaS)产品或第三方 Web 服务。
- 关系型或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库是专门为编程式数据访问而设计的,是首选的数据加载方式。
- 数据流:全天都处于负载状态,因此需要流处理模式而非批量加载模式。
制定数据加载策略时,还应考虑数据保留问题。数据保留指的是确定应用程序需要哪些数据、以何种粒度保留多长时间。例如,在物联网(IoT)应用中,将亚秒级分辨率的原始传感器数据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会导致数据量巨大,成本高昂且数据库性能不佳。可以选择存储最近两小时的亚秒级数据,之后按小时聚合数据并存储一个月,最后按天聚合存储。同时,将原始数据存储在数据湖或冷数据存储中,避免用不必要的细粒度数据使关系数据库变得杂乱。
2. 平面文件的数据加载模式
如果数据来源是文件,有几种加载模式可供选择,具体取决于平面文件的来源(是机器生成还是人工编写)以及它们如何交付给应用程序。
- 机器生成的平面文件 :例如从数据库或其他第三方系统导出的 CSV 文件。这些文件通常按固定计划生成,因此处理过程可以按固定计划触发。并且,这些文件不应偏离数据契约。如果从数据库导出,它们必须符合该数据库的结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