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代理架构全解析
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代理的构建是一个核心议题,它涉及到如何让代理在不同环境中做出合理决策并执行有效行动。以下将深入探讨智能代理的相关概念及主要的架构类型。
专家系统与智能代理的区别
专家系统是早期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以 MYCIN 为例,它旨在协助医生治疗人类血液感染。MYCIN 通过与用户交互获取符号化的事实,进而推导结论,更像是一个顾问,不直接作用于人类或环境。与智能代理相比,专家系统具有非具身性,即不直接与环境交互,信息通过用户传递,也不直接作用于环境,而是向第三方提供反馈或建议,且通常不需要与其他代理合作。不过,部分专家系统(如 ARCHON 系统)与智能代理较为相似。
智能代理的主要架构类型
智能代理的构建主要有四种架构类型:
1. 基于逻辑的架构 :决策通过逻辑演绎完成。
2. 反应式架构 :决策基于情境到行动的直接映射。
3. 信念 - 愿望 - 意图(BDI)架构 :决策依赖于对代表代理信念、愿望和意图的数据结构的操作。
4. 分层架构 :决策通过不同软件层实现,各层在不同抽象级别对环境进行推理。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 (A = {a,a’,…}) 表示代理可能执行的动作集合,用 (S = {s,s’,…}) 表示环境可能处于的状态集合。
基于逻辑的架构
传统的符号人工智能认为,通过给系统提供环境和期望行为的符号表示,并进行语法操作,就能产生智能行为。在基于逻辑的架构中,符号表示为逻辑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0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