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赋能技术与应用探索
1. 物联网赋能技术
在物联网的世界里,多种赋能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1 射频识别(RFID)
RFID系统由标签和阅读器组成。标签数量众多,带有地址并附着在物体上,它是一个带有天线的微小芯片。通过电磁场,标签可以与物体进行数据的收发,数据以电子格式存储在标签上,只有当阅读器和标签处于特定范围内时,阅读器才能读取数据。阅读器发送信号获取数据,标签上的天线接收信号并回传数据。标签有三种配置:
- PRAT(无源阅读器有源标签) :无源阅读器接收由电池供电的标签发出的信号,传输范围为1到2000英尺。
- ARPT(有源阅读器无源标签) :这种标签在应用中较为常见,它没有电池,从阅读器的信号中获取能量来发送自身的数据信号。
- ARAT(有源阅读器有源标签) :这些标签可以在低频和高频下工作,在这种配置中,双方信号传输都需要近距离接触。
例如,日立公司制造了尺寸为0.4 * 0.4 * 0.15毫米的标签。RFID使得实时监控无需人员亲临现场即可实现,常用于库存管理、产品跟踪、支付、货物或行李跟踪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
1.2 电子产品代码(EPC)
EPC是一个96位长的数据字符串,存储在包含数据的标签上,用于唯一标识标签。其编码规则如下:
- 前8位代表头部,用于识别所使用协议的版本。
- 接下来的28位是管理标签数据的组织的唯一标识。
- 再接下来的24位用于表示对象类别,以便识别产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