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分割感知描述符:原理、方法与实验评估
1. 引言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特征描述符的性能对于图像匹配、目标跟踪和三维重建等任务至关重要。传统的描述符在处理背景变化、尺度和旋转变化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密集分割感知描述符,旨在通过利用分割信息来提高描述符对背景变化的鲁棒性。
2. 密集分割感知描述符的基本原理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仅包含在单个表面或对象(以下称为“区域”)内的特征描述符。这样,背景的变化(例如由于分层运动)不会影响区域内部点的描述。同样,当一个区域被前面的另一个区域遮挡时,即使我们无法恢复其缺失的信息,也可以至少忽略无关的遮挡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引入了一种“门控”信号,通过测量点 $x$ 与其他网格坐标 $x[k,n]$ 之间的亲和度 $w[k,n] \in [0,1]$,并将其与在 $[k,n]$ 周围提取的相应测量值 $d$ 相乘,得到新的测量值 $d’[k,n]$:
[d’[k,n] = w[k,n]d[k,n]]
对于 SID,$d[k,n]$ 表示在 $[k,n]$ 处的 $H$ 个极化平滑导数的串联;对于 SIFT,$d[k,n]$ 表示相应的八维方向直方图。乘以 $w[k,n]$ 有效地排除了来自背景的测量值,因此围绕一个点提取的描述符仅受属于其区域的点的影响,并对背景变化保持鲁棒性。
3. 获取亲和度函数的三种方法
3.1 “Eigen” 软分割(gPb 检测器)
- 图像表示 :将图像视为加权图,节点对应于像素,权重对应于像素之间的低级亲和度。通过中间轮廓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