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应用设计流程与案例分析
1. 区块链性能与适用性评估
1.1 性能分析
区块链的性能在读写操作上有不同表现。在读取数据时,由于客户端可以保存数据库的完整本地副本,因此读取延迟通常比传统技术快,不存在网络延迟。而写入数据时,需要向网络发送交易请求,写入延迟是概率性的,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例如,所有区块链都会有小的网络延迟;对于采用中本聪共识的区块链,节点不能确定最新看到的区块最终会被包含在主链中,为提高数据成功写入区块链的置信度,需要等待一定数量的确认块,这会增加写入延迟。
此外,联盟链和私有链经过精心设计和性能调优后,性能比公有链要好。但区块链本质上不适合存储大数据,因为大量处理节点持有分布式账本的完整副本会造成巨大冗余,且大数据在分布式系统中难以物理移动,大量副本使得在区块链上存储大数据不可行。
1.2 透明度与保密性考量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透明度是否必要或可接受。区块链提供了一个中立平台,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查看和审计已发布的数据,这有助于保证数据完整性。例如,在公有链中,节点会验证加密货币转账是否来自有足够余额的地址,并使用授权的私钥签名;对于智能合约,节点会验证其执行效果是否正确记录在区块链上。
然而,保密性在基于区块链的系统中较难实现,因为信息对所有参与者可见。例如,即使为每笔交易创建新地址,资产流动仍可能暴露地址之间的关系;即使使用化名,交易内容也是公开可见的。不过,并非所有用例都受此限制,如公有链可作为公共广告或完全开放的政府登记系统的基础设施。
为提高保密性,可以在上传数据到区块链之前对其进行加密,可采用非对称加密(使用特定方的公钥)或对称加密(使用共享密钥)。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