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全备份系统的技术与实践
1. HTTPS连接安全检查
在与Windows Azure blob存储服务进行通信时,为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我们可以使用HTTPS连接。以下是一段示例代码,用于创建一个安全的HTTPS连接:
# Create a connection object
if USE_HTTPS:
ctx = SSL.Context()
# Verify that the server chains to a known CA.
# We hardcode cacerts.pem in the source directory
# with GTE CyberTrust's certs which is what
# Windows Azure chains to currently.
ctx.set_verify(SSL.verify_peer | SSL.verify_fail_if_no_peer_cert, 9)
# GTE's certs are kept in cacerts.pem in the same directory
# as source. sys.path[0] always
# contains the directory in which the source file exists
if ctx.load_verify_locations(sys.path[0] + "/cacerts.pem")!=1:
raise Exception("No CA certs")
# The line below automatically checks whether cert matches host
connection = httpslib.HTTPSConnection(account_url,ssl_context=ctx)
else:
connection = httplib.HTTPConnection(account_url)
# Perform the request and read the response
connection.request(http_method, path , data, headers)
response = connection.getresponse()
上述代码的执行流程如下:
1. 检查是否使用HTTPS连接。
2. 如果使用HTTPS,创建一个SSL上下文对象
ctx
。
3. 设置验证选项,确保服务器的证书链可以追溯到已知的CA。
4. 加载CA证书文件
cacerts.pem
。
5. 创建HTTPS连接对象。
6. 发送请求并获取响应。
使用HTTPS连接带来的性能开销非常小。在性能测试中,经过数千次迭代后,才检测到使用SSL与不使用SSL之间的可感知性能差异。不过,实际结果可能因环境而异,建议在进行更改之前进行测试。
2. 数据静态保护的必要性
当数据通过安全的HTTPS连接传输到Microsoft的服务器后,我们还需要考虑数据在静态存储时的安全性。虽然SSL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Microsoft也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来保护数据中心内的数据,但对于一些高度敏感的数据(如健康数据),可能需要额外的加密措施来满足相关法规和法律的要求。
3. 密码学基础
在进行数据加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密码学概念:
3.1 加密和解密
加密是将明文数据通过算法转换为密文的过程,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用户才能将密文解密为明文。
3.2 对称密钥算法
对称密钥算法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常见的对称密钥算法包括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Twofish、Serpent和Blowfish等。对称密钥算法的优点是速度快,但缺点是加密方和解密方需要共享相同的密钥。
3.3 非对称密钥算法(公钥密码学)
非对称密钥算法使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每个用户拥有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公开分发,而私钥必须保密。消息使用接收方的公钥进行加密,只有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非对称密钥算法的优点是加密方不需要访问解密方的密钥,但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不适合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常见的非对称密钥算法包括RSA、ElGamal等。
3.4 密码学哈希
密码学哈希函数将任意长度的数据块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字节序列。一个安全的密码学哈希函数应具备以下特性:
- 难以找到两个具有相同哈希值的消息。
- 更改消息内容会导致哈希值发生变化。
- 无法从哈希值推断出原始消息的内容。
目前,SHA - 2家族的算法被认为是最先进的密码学哈希算法,而MD5和SHA - 1等旧算法已被认为不安全。
4. 确定加密技术
在选择加密技术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标准:
4.1 防止云端数据被解密
确保即使有人获取了云端的原始数据,也无法进行解密。这意味着需要使用强大的加密算法,并将加密密钥与云端数据分开存储。实际的加密和解密操作应在与云端通信的本地机器上进行。
4.2 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
可以使用公钥密码学来实现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例如,允许某些机器进行数据备份,但不允许它们读取备份数据。具体做法是使用公钥进行数据加密,而使用私钥进行数据解密。
在本示例中,我们将使用2048位的RSA密钥作为非对称密钥算法,使用256位的AES密钥作为对称密钥算法。由于RSA算法不适合对大文件进行加密,我们将为每个存档生成一个唯一的对称会话密钥,使用AES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使用RSA算法对会话密钥进行加密。此外,为了对加密数据进行签名,我们还将生成另一对RSA密钥。
5. 密钥生成
为了实现上述加密方案,我们需要生成两对RSA密钥:一对用于加密会话密钥,一对用于对加密数据进行签名。以下是生成密钥的示例代码:
5.1 azbackup - keygen.py
#!/usr/bin/env python
"""
azbackup-keygen
Generates two 2048 bit RSA keys and stores it in keyfile
Call it like this
azbackup -k keyfile
"""
import sys
import optparse
import crypto
def main():
# parse command line options
optp = optparse.OptionParser(__doc__)
optp.add_option("-k","--keyfile",action="store",\
type="string", dest ="keyfile", default=None)
(options, args) = optp.parse_args()
if options.keyfile == None:
optp.print_help()
return
crypto.generate_rsa_keys(options.keyfile)
if __name__== '__main__':
main()
5.2 crypto.py
try:
import M2Crypto
from M2Crypto import EVP, RSA, BIO
except:
print "Couldn't import M2Crypto. Make sure it is installed."
sys.exit(-1)
def generate_rsa_keys(keyfile):
""" Generates two 2048 bit RSA keys and stores them sequentially
(encryption key first,signing key second) in keyfile
"""
# Generate the encryption key and store it in bio
bio = BIO.MemoryBuffer()
generate_rsa_key_bio(bio)
#Generate the signing key and store it in bio
generate_rsa_key_bio(bio)
key_output = open(keyfile, 'wb')
key_output.write(bio.read())
def generate_rsa_key_bio(bio, bits=2048, exponent = 65537):
""" Generates a 2048 RSA key to the file.
Use 65537 as default since the use of 3 might have some weaknesses"""
def callback(*args):
pass
keypair = RSA.gen_key(bits, exponent, callback)
keypair.save_key_bio(bio, None)
上述代码的执行流程如下:
1.
azbackup - keygen.py
脚本接收一个命令行参数
--keyfile
,用于指定密钥文件的存储路径。
2. 调用
crypto.generate_rsa_keys
函数生成两对RSA密钥。
3.
generate_rsa_keys
函数调用
generate_rsa_key_bio
函数两次,分别生成加密密钥和签名密钥。
4. 将生成的密钥写入指定的密钥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生成RSA密钥的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主要是因为需要收集足够的熵来确保密钥的随机性。建议将生成的密钥文件妥善保存,一旦丢失,将无法解密存档中的数据。
6. 备份数据压缩
在进行数据备份时,我们可以将多个文件压缩成一个存档文件,以提高备份效率。Unix系统中常用的方法是使用
tar
和
gzip
工具。以下是创建和提取
tar.gz
存档文件的示例代码:
import tarfile
import os
def generate_tar_gzip(directory_or_file, output_file_name):
if directory_or_file.endswith("/"):
directory_or_file = directory_or_file.rstrip("/")
# We open a handle to an output tarfile. The 'w:gz'
# specifies that we're writing to it and that gzip
# compression should be used
out = tarfile.TarFile.open(output_file_name, "w:gz")
# Add the input directory to the tarfile. Arcname is the
# name of the directory 'inside' the archive. We'll just reuse the name
# of the file/directory here
out.add(directory_or_file, arcname = os.path.basename(directory_or_file))
out.close()
def extract_tar_gzip(input_file_name, output_directory):
tar = tarfile.open(input_file_name, "r:gz")
tar.extractall(path=output_directory)
tar.close()
上述代码定义了两个函数:
-
generate_tar_gzip
:将指定的目录或文件压缩成一个
tar.gz
存档文件。
-
extract_tar_gzip
:将
tar.gz
存档文件解压到指定的目录。
使用
tar
和
gzip
工具的优点包括:
- 管理单个存档文件比管理多个文件更方便。
- 压缩后的文件体积更小,节省存储空间。
- 可以使用标准工具对存档文件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HTTPS连接、数据加密和备份数据压缩等技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备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并妥善保管密钥文件。
7. 备份系统整体流程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构建安全备份系统的整体流程,我们可以使用mermaid格式的流程图来表示:
graph LR
A[开始] --> B[创建HTTPS连接]
B --> C{是否使用HTTPS}
C -- 是 --> D[设置SSL上下文]
C -- 否 --> E[创建HTTP连接]
D --> F[加载CA证书]
F --> G[创建HTTPS连接对象]
G --> H[发送请求并获取响应]
E --> H
H --> I[确定加密技术]
I --> J[生成RSA密钥]
J --> K[压缩备份数据]
K --> L[加密备份数据]
L --> M[签名加密数据]
M --> N[存储备份数据]
N --> O[结束]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构建安全备份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连接建立
:根据是否使用HTTPS,创建相应的连接对象,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验证。
2.
加密技术选择
:根据数据的敏感性和访问权限要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
3.
密钥生成
:生成用于加密会话密钥和签名加密数据的RSA密钥。
4.
数据处理
:对备份数据进行压缩、加密和签名处理。
5.
数据存储
:将处理后的备份数据存储到指定的位置。
8. 各步骤详细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各个步骤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表格进行对比:
| 步骤 | 主要操作 | 作用 |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创建连接 | 根据是否使用HTTPS创建连接对象,设置SSL上下文和加载CA证书 | 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 性能开销小,但需测试;CA证书需正确加载 |
| 确定加密技术 | 选择RSA和AES算法,为每个存档生成对称会话密钥 | 防止云端数据被解密,实现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 | 密钥长度选择需根据当前计算能力 |
| 生成密钥 | 生成两对RSA密钥,分别用于加密会话密钥和签名加密数据 | 提供加密和解密的基础 | 生成过程耗时,需妥善保存密钥文件 |
| 压缩数据 | 使用
tar
和
gzip
将多个文件压缩成一个存档文件 | 提高备份效率,节省存储空间 | 操作简单,可使用标准工具 |
| 加密数据 | 使用AES算法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使用RSA算法对会话密钥进行加密 | 保护数据的机密性 | 确保密钥安全 |
| 签名数据 | 使用另一对RSA密钥对加密数据进行签名 | 检测数据是否被篡改 | 签名和加密不能使用同一密钥 |
| 存储数据 | 将处理后的备份数据存储到指定位置 | 完成备份操作 | 确保存储位置的安全性 |
9. 实际应用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确保安全备份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建议:
9.1 密钥管理
- 定期更换密钥 :定期生成新的密钥对,以降低密钥被破解的风险。
- 安全存储密钥 :将密钥文件存储在安全的位置,如加密的硬盘或离线存储设备。
- 备份密钥 :对密钥文件进行备份,以防丢失。
9.2 性能优化
- 测试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性能测试,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以平衡安全性和性能。
- 并行处理 :对于大规模的数据备份,可以考虑使用并行处理技术,提高备份效率。
9.3 安全审计
- 日志记录 :记录系统的操作日志,包括连接建立、数据加密、签名等操作,以便进行安全审计。
- 异常检测 :设置异常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安全事件。
10. 总结
构建安全备份系统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使用HTTPS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采用合适的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方法保护数据的静态存储,以及对备份数据进行压缩和签名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被窃听、篡改和丢失。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数据的敏感性、访问权限要求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并严格遵循密钥管理和安全审计的最佳实践。同时,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安全评估,不断优化备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备份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通过合理的技术选择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为数据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