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碎片化与独特境遇
在探讨道德哲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理论和观点的碰撞。Winch在其论述中引用了Spinoza的观点,反对那些基于客观、普遍、理性道德原则的道德体系。这种批评源于每个道德个体在因果网络或自然中所占据的独特参照点,而道德哲学不能也不应忽视这一点。
1. 个体的独特性与道德情境
我们必须将每个道德主体视为有特定利益和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因此,认为在特定情境中必须或应该做的事情可以普遍化的假设,至少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自Schopenhauer以来,Kant的反对者就反驳说,理性原则本身无法产生使人违背自身强烈利益行事的力量。这种力量只能来自于主体在必须行动的情境中的强烈实践参与。这与Spinoza的观点一致:“一种情感只能被与之相反且更有力量控制情感的另一种情感所控制或摧毁”,以及“对善恶的真正认识,就其本身是真实的而言,不能抑制任何情感,而只能在它被视为一种情感的范围内起作用”。
Spinoza认为,以纯粹普遍的方式表达的“善恶知识”是一种混乱的意识形式。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敏锐地感知那些塑造我们在世界中个体存在的特定环境,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而这种感知的敏锐化同时也是对我们实践参与的净化。由于这种实践参与最重要的方面是与他人的交往,因此需要一种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的解释,以便能够看到这种认识和理解如何能自身对我们的意志施加道德界限。
2. 人的有限性与碎片化境遇
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几乎不可能对他人和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无限复杂的整体看法。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由于我们有限的本质,注定是碎片化和扭曲的。我们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受到各种各样外部和内部原因的影响,这些原因的细节我们无法完全掌握。但这既不免除我们尽可能理解这些情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4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