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隐私基础:化名与匿名化技术解析
1. 数据工具与治理
数据工具领域变化迅速,在选择最佳工具前,评估新工具是个好办法。可以用一些问题来指导评估和选择标准,甚至在确定标准工具前做些概念验证实现。作为数据科学家,要了解数据治理,它与数据科学和隐私密切相关,比如查找未记录的数据、识别敏感数据、管理数据文档和跟踪数据谱系等。
2. 基本隐私:化名技术
当处理的数据仅在可信任的员工群体内使用时,化名技术很适合满足基本隐私需求。化名是用“化名”替代真实姓名和数据的技术,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 化名方法 | 描述 | 示例 |
| — | — | — |
| 掩码 | 对数据应用“掩码”,常将值替换为标准系列值 | 888 - 23 - 5322 → 或 |
| 基于表的令牌化 | 通过查找表替换可识别的令牌,实现一对一替换 | Mondo Bamber → Fiona Molyn |
| 哈希 | 使用哈希机制使数据难以解读但仍可关联 | foo@bar.com → 32dz22945nzow |
| 格式保留加密 | 使用密码或其他加密技术用类似数据替换原数据,通常也可关联 | (0)30 4344 3333 → (0)44 4627 1111 |
这些方法对数据质量和个人隐私的影响差异很大。例如,哈希机制会让原本易解读的电子邮件地址变得难以理解,虽提供了一定隐私但破坏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掩码可能完全去除识别信息,也可能留下过多易与其他数据集关联以揭示个人信息的内容;基于表的令牌化虽便于连接不同数据集,但可能无法随数据规模扩展。
格式保留加密保留了数据的可关联性,且由于使用基于加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