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聚合物的特性、合成与应用
1. 聚合物降解机制
聚合物降解通常是吸收能量(热或紫外线),形成参与链断裂和交联的活性自由基。原始的 S–(CH)x 在实际温度下会发生自发或热降解,甚至在 -78°C 时也会发生顺 - 反异构化。而 N–(CH)x 薄膜在 22°C 氮气环境下,顺式含量随储存时间下降缓慢,3 个月后降至 78%。热异构化研究表明,N–(CH)x 的能垒(25 kcal mol⁻¹)高于典型的 S–(CH)x(17 kcal mol⁻¹)。储存 3 个月的 N–(CH)x 薄膜经碘掺杂后,电导率高达 2000 S/cm,而储存 1 个月的 S–(CH)x 仅为 150 S/cm⁻¹。3 个月的 N–(CH)x 样品红外光谱与初始样品相似。
2. 炔烃热聚合制备 (CH)x
掺杂聚乙炔具有金属导电性,因此受到广泛研究。传统制备方法需洗涤去除催化剂或残留物,存在弊端。现开发出一种方法,可在玻璃、陶瓷等表面形成聚烯薄膜。以丙二烯为例,在高真空下冷凝到 2 升圆底烧瓶,经多次冷冻 - 抽气循环去除残留氧气和挥发性杂质后密封,在 640°C 反应 20 小时,烧瓶内表面形成深黑色有光泽薄膜,电导率为 10⁻⁸ S/cm⁻¹,用碘的四氯化碳饱和溶液处理 30 分钟后,电导率提高 10⁹ 倍。其他炔烃在相同条件下聚合结果如下表:
| 单体 | 聚合物薄膜电导率 [S/cm] |
| — | — |
| 丙炔 | 10⁻⁸ - 10⁻¹ |
| 1 - 己炔 | 10⁻⁹ - 10⁻² |
| 丁二炔 | 10⁻⁸ - 10 |
| 1,5 - 己二炔 | 10⁻⁶ - 60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