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聚合物:原理、合成与应用探索
1. 引言
导电聚合物领域在30多年前被发现后,便成为了研究热点。起初人们希望用其替代传统金属,但后来发现其更大的价值在于开拓新的应用领域。2000年,三位科学家因“导电聚合物的发现与发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Alan J. Heeger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lan G. MacDiarmid教授以及日本筑波大学的Hideki Shirakawa教授。
导电聚合物是具有扩展C=C共轭键体系的材料,通过还原或氧化反应(掺杂)可获得电导率高达10⁵ S/cm的材料。它与填充炭黑或金属的聚合物不同,后者只有当导电颗粒相互接触形成连续相时才导电。
2. 导电原理
材料的电学性质由其电子结构决定,能带理论可解释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行为。能带间隙是最高占据能级(价带)和最低未占据能级(导带)之间的能量间距。金属的能带间隙为零,电子迁移率高,导电性好;半导体的能带间隙较窄(约2.5 - 1.5 eV),只有在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时才导电;绝缘体的能带间隙较大(3 eV),电子难以跨越间隙,不导电。
然而,像聚亚苯基、聚乙炔或聚吡咯等导电有机材料,能带理论无法解释其载流子(电子或空穴)无自旋的现象。目前认为,极化子和双极化子传导是有机材料中电荷传输的主要机制。低掺杂水平产生极化子,高掺杂水平产生双极化子,它们都能在聚合物链上移动。
3. 掺杂过程
掺杂是将绝缘聚合物(如聚乙炔,电导率0.1 S/cm)转变为优良导体的过程。通过电子供体(如钠或钾,n型掺杂,还原)或电子受体(如I₂、AsF₅或FeCl₃,p型掺杂,氧化)形成电荷转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