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前言
提示:这里可以添加本文要记录的大概内容:
本篇博文主要用来记录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的学习,仅供课程阶段参考,与实际工程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本实例主要有以下任务。
1.建立自由滚动轮胎侧偏特性数学模型(垂直载荷分布为抛物线分布)。
2.建立自由滚动轮胎侧偏特性仿真模型。
3.绘制3种不同垂直载荷下的轮胎侧向力—侧偏角关系曲线。
4.绘制3种不同垂直载荷下的轮胎回正力矩—侧偏角关系曲线。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自由滚动轮胎侧偏特性
示例:pandas 是基于NumPy 的一种工具,该工具是为了解决数据分析任务而创建的。
二、建模与仿真
1.轮胎理论数学模型
1.轮胎理论数学模型
符号说明:侧向刚度 ;摩擦系数 ;垂直载荷 对应的轨迹长度为 ,印迹宽度为 。自由滚动轮胎接地区域如图(1)所示:
图(1)轮胎接地胎面图
附着区域内胎面变形引起的侧向应力为:
q y = C y y ( 1 ) {q_y} = {C_y}y(1) qy=Cyy(1)
又因为 d y = S α x {\rm{d}}y = {S_\alpha }x dy=Sαx ,则:
q y = C y S α x ( 2 ) {q_y} = {C_y}{S_\alpha }x(2) qy=CySαx(2)
其中, c y {c_y} cy 为轮胎侧向刚度; x x x为车轮中心方向的位移;
S α = tan α {S_\alpha }{\rm{ = }}\tan \alpha Sα=tanα 。
滑移区域内侧向摩擦应力为:
q u y = μ × q z ( 3 ) {q_{uy}} = \mu \times {q_z}(3) quy=μ×qz(3)
其中 q z {q_z} qz 为垂直应力载荷,垂直载荷为抛物线分布时 q z = 6 F z b l e 2 x ( 1 − x l e 2 ) {q_z} = \frac{
{6{F_{\rm{z}}}}}{
{bl_{\rm{e}}^2}}x(1 - \frac{x}{
{l_e^2}}) 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