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行业资讯聚合项目时,踩过一个典型的反爬坑:用固定UA+无Cookie+固定1秒延迟爬取某平台,结果爬5页就被403封禁,换了UA后爬10页又被封——后来才发现,平台反爬不是单一看某一个指标,而是综合判断“请求特征是否像真实用户”。
试过单独加延迟、单独换UA,效果都昙花一现;最后把“UA伪装+Cookie池+动态延迟”组合起来,再补全请求头细节,爬虫拦截率从75%直接降到6%,连续爬取24小时稳定无封禁,顺利拿到10万+条资讯数据。
这篇文章不搞虚的,全程用实战代码说话,把三个策略的“底层逻辑、搭建步骤、整合用法”拆透——新手能直接复制跑通,解决80%的基础反爬问题,不用再为403、频繁跳转头疼。
一、先搞懂:平台是怎么识别你是爬虫的?
很多人觉得“反爬就是封IP”,其实基础反爬的核心是“识别非人类行为”,平台主要看3个维度,单一策略刚好踩中所有雷区:
- UA特征单一:同一UA(比如
python-requests/2.31.0)短时间内发大量请求,平台一眼就能认出是爬虫(正常用户不会用Python的默认UA); - Cookie状态异常:要么没带Cookie(像个没登录的游客,容易被限制),要么长期用同一个Cookie(真实用户会换设备/登录态,固定Cookie=爬虫标识);
- 请求行为机械:固定1秒爬一次、请求间隔完全一致、只爬数据不加载静态资源——这些行为完全不符合人类浏览习惯,平台直接判定为恶意爬虫。
举个真实例子:之前用默认UA+无Cooki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1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