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做智慧工地的安全帽佩戴检测项目时,遇到一个棘手问题:工人扎堆作业时(比如3人并排施工),被遮挡的安全帽(只露1/3轮廓)检测AP一直卡在63%——翻了YOLOv8的特征融合代码才发现,传统PANet用“简单加权求和”融合多尺度特征,不管特征有效与否都“一刀切”叠加,导致遮挡区域的弱特征被强特征淹没,模型根本分不清“遮挡的安全帽”和“背景”。
后来用ASFF(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替代传统特征融合,没改Backbone和Head,也没调整Loss,仅优化了特征融合逻辑,遮挡场景AP直接冲到67.5%,整体检测FPS只降了1.8帧,参数量仅增加3.2%。这篇文章就从实战角度,把“ASFF的核心逻辑、YOLOv8改造细节、实测效果”讲透,全是能直接复现的干货,看完你也能搞定遮挡场景的检测痛点。
一、先搞懂:YOLOv8传统特征融合的“致命缺陷”
YOLOv8的特征融合依赖PANet(路径聚合网络),核心是“自顶向下+自底向上”的特征传递,再通过加权求和融合不同尺度特征——这种方式在无遮挡场景下表现不错,但面对遮挡、小目标等复杂场景时,问题就暴露了。
1.1 传统特征融合的3个核心问题
(1)“平均主义”融合,无效特征干扰有效特征
传统融合是“所有尺度特征按固定权重相加”,比如把20x20(大目标强特征)、40x40(中目标特征)、80x80(小目标/遮挡目标弱特征)的特征图,直接加权求和后传入检测Head。遮挡场景中,遮挡目标的弱特征会被大目标的强特征“盖过去”,模型根本无法识别。
比如检测扎堆的安全帽:未遮挡的安全帽在20x20特征图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