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现实的关联及语法规则解析
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语法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言与现实的连接
语言与现实的连接是通过对词语的解释来实现的,而这些解释又属于语法的范畴。这使得语言具有自足性和自主性。例如,当我们说“苹果”这个词时,它的含义是通过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和解释来确定的,而不是直接与现实中的苹果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思想与现实的一致性也可以在语言的语法中找到。就像所有形而上学的东西一样,思想与现实之间(预先设定的)和谐可以在语言的语法中被发现。然而,我们常常会思考为什么会认为思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图像性”来代替“一致性”。但图像性是否就是一种一致性呢?在《逻辑哲学论》中曾提到,图像性是形式的一致,但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如果我们足够扩展“图像”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任何事物的图像。否则,我们就需要明确说明我们仍然想称之为某物图像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想称之为“图像性的一致”“形式的一致”的是什么。实际上,任何投影,无论其方法如何,都必须与被投影的事物有某些共同之处。这意味着我们在扩展“有共同之处”的概念,并使其等同于投影的一般概念。
另外,认为命题与现实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是通过任意的协调来创造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协调的表达存在问题,如果通过另一个命题来表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有所收获;而如果通过现实来表达,那么现实必须已经以特定的方式被理解,即被“表达”出来。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指着一个命题和现实说“这与那一致”,只有已经被表达出来的东西才能与命题一致,也就是说,不存在对命题的实指解释。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