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智能身份代理与自我主权通信探索
1. Web3概述
在2022年,Web3成为了热门话题。有一种对Web3的定义很有意思:
- Web1:只读
- Web2:可读可写
- Web3:可读、可写、可拥有
不过,“Web3”这个名称是否会一直沿用还不确定,而且“拥有”这个词是否恰当也有待商榷,“自主性”或许更合适,只是没那么简洁。但Web3背后的理念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其影响远超最初引发它的加密货币现象。
Tim O’Reilly在2021年末发表的 “Why It’s Too Early to Get Excited About Web3” 中,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Web3在发展进程中的位置。他指出,我们的架构往往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模型之间波动,这可以用Clayton Christensen的有吸引力利润守恒定律来解释。例如,个人计算机通过提供通用的PC架构实现了计算的去中心化,但微软后来围绕专有操作系统重新实现了行业的中心化;开源软件、互联网和万维网曾打破了专有软件的垄断,但几十年后,谷歌、亚马逊等又凭借大数据建立了新的垄断。
O’Reilly认为,虽然Web3前景广阔,但目前能为大多数人提供去中心化体验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爱好者们常关注去中心化金融,但这远远不够。当前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们在现代网络中缺乏立足之地,也就是缺乏数字实体。
Fred Wilson解释说,这一切都与应用背后的数据库有关。如果数据库由单一实体(如大公司、科技巨头)控制,那么该数据库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将获得巨大的市场权力。而在算法和自主身份架构中,应用数据库是去中心化的。公司会有记录交互对象的系统,人们也会有身份代理软件来记录与这
Web3与智能身份代理探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