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K-Means与高斯混合模型详解
1. 数据投影与聚类算法概述
在处理数据集时,投影结果能让我们了解数据集中数字“1”的多种形式。数据在投影空间中沿着一条宽泛的曲线分布,似乎描绘出了数字的方向。随着在图中向上移动,能发现带有“帽子”和/或“底座”的“1”,不过这些在数据集中非常稀疏。通过投影,还能识别出存在数据问题的离群点,例如混入提取图像中的相邻数字部分。虽然这本身对数字分类任务可能没有直接用处,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数据,并为后续处理提供思路,比如在构建分类管道之前如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接下来,我们将从降维这一类别,转向另一类无监督机器学习模型——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旨在从数据的特性中学习,对数据点进行最优划分或离散标记。在众多聚类算法中,K-Means聚类算法是最简单易懂的,它在 sklearn.cluster.KMeans 中实现。
1.1 标准导入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sns.set() # for plot styling
import numpy as np
2. K-Means算法介绍
2.1 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在无标签的多维数据集中搜索预定数量的聚类。它基于两个简单假设来实现最优聚类:
- “聚类中心”是属于该聚类的所有点的算术平均值。
- 每个点离自己的聚类中心比离其他聚类中心更近。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