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制作中的响度战争与混响技术解析
一、响度战争
1.1 动态范围压缩的应用
动态范围压缩在音频制作链的几乎每个阶段都有应用。在录制过程中,它可减少诸如歌手靠近或远离麦克风时响度变化等瑕疵,降低掩蔽效应,并使不同音轨的响度范围具有可比性。在母带处理阶段,压缩可使录音听起来更“响亮”,因为响亮的录音比安静的更易被注意到,且听众能听到更完整的频率范围。
1.2 广播中的响度战争
广播领域也存在响度战争。动态范围压缩用于广播,以防止歌曲之间的音量大幅变化,并确保符合最大广播电平标准。然而,广播电台之间对听众的竞争导致大量使用压缩技术。
1.3 过度压缩的后果
许多录音被过度压缩,导致动态受损、瞬态被挤压、出现削波现象以及显著的失真。最终,很多人认为现代录音的音质远不如预期,而广播压缩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1.4 谁该为此负责
很多人认为“响亮能卖唱片”,这种观念促使人们参与响度战争。音乐家追求响亮的录音,唱片制作人想要宏大的音效,处理瑕疵的工程师、为广播准备内容的母带工程师以及广播公司本身,都成了响度战争中的“士兵”。
1.5 趋势转变
进入新千年后不久,响度战争可能达到了顶峰。听力学家担心新专辑的长时间高音量可能导致听力损伤,音乐家开始强调音质问题,欧洲广播联盟通过 EBU 建议 R 128 及相关文件解决广播响度战争,这些文件规定了如何测量广播内容的响度和响度范围,并推荐了合适的范围。这些发展可能有助于在响度战争中达成休战。
二、混响技术
2.1 混响概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