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知识:认知、变化与个体信息解读
1. 常识知识的形成与原型、范例理论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源于日常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简化、符合常识的观点,而非严格的字典定义或专业知识。比如“无支撑的物体下落”这种朴素的物理观念,就是普通人基于日常观察得出的。
在童年时期,我们通过观察和偶尔的教导,形成了对世界的初步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是直观且浅显的,像认为生日派对通常在寿星父母家举办,或者觉得狗就是棕色的动物等观念,在遇到反例之前很容易根深蒂固。随着阅读和学习,我们会了解到更复杂、隐藏的宇宙规则,但日常知识的核心依然来自个人经验。
我们在认识世界时,既有基于具体个人经验的认知,也有自然的概括倾向。当多次遇到狗后,会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尾巴、黑鼻子、四条腿等,从而认为所有狗都有某种内在的共性。这种概括能力很有价值,能让我们对同类事物有预期。
在保留首次经验及其概括知识方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 原型理论 :认知科学中,有些人倾向于基于个人首次经历形成类别原型。例如孩子第一次见到的狗是柯利牧羊犬,那狗的原型就会带有柯利牧羊犬的显著特征。随着遇到更多狗,这个原型会被抽象和细化。
- 范例理论 :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具体的范例来保留日常知识并应用到新情境中。新事物会与我们遇到过的具体个体进行比较,而非与抽象的原型比较。实际上,人们可能会同时使用原型和范例来认知事物。
2. 事件、行动及其影响
生日派对等事件会改变世界,比如点燃和吹灭蜡烛、吃蛋糕、礼物所有权的转移等。要理解这些变化,需要关注其中的子事件。有些事件还可以被看作是主体为实现目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6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