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语言模型的应用中,塑造模型的自我认知和对话风格有两种主要方法:通过提示词直接指定,或通过微调数据间接改变。这两种方式在实现机制、效果持久性和适用范围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实现机制与原理差异
1. 提示词指定方式
提示词工程是通过在模型输入前添加特定指令或上下文信息,临时引导模型输出的方法。这种方式不改变模型本身的参数,而是利用模型已有的能力进行情境适配。
- 表层调整:提示词只能影响当前对话回合中的模型行为,是一种"短期记忆"式的引导
- 依赖模型已有能力:效果取决于基础模型是否具备理解并执行提示词要求的能力
- 即时生效:无需额外训练,输入后立即影响输出风格
- 示例提示词:
或请你以专业医生的身份回答,语气严谨专业,使用医学术语。以下是问题...现在你将扮演一位幽默的脱口秀演员,用讽刺和夸张的方式回答所有问题...
2. 微调数据改变方式
微调是通过在新的数据集上继续训练模型,实际改变模型参数的方法。对于自我认知和对话风格的调整,通常使用监督微调(SFT)技术。
- 参数改变:直接修改模型权重,形成"长期记忆"
- 需要专门数据:需准备大量符合目标风格的"提示-回复"对话数据
- 训练过程:需要计算资源和时间,但一旦完成效果持久
- 典型数据格式:
{ "messages": [ { "role": "user", "content":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4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