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技术是一种结合了检索(Retrieval)和生成(Generation)的AI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
-
检索:从知识源中找到与用户问题相关的文档或信息片段。
-
生成:基于检索到的信息生成回答。
构建和维护RAG系统的挑战
尽管RAG技术很有潜力,但构建和维护一个强大且通用的RAG系统并不容易。原因在于:
-
参数众多且复杂:RAG系统中有许多关键参数会影响最终输出的质量,例如:
-
提示模板(Prompt templates):用于引导模型生成回答的模板。
-
上下文大小(Context size):模型在生成回答时可以参考的信息量。
-
查询扩展(Query expansion):通过扩展用户问题的关键词来检索更多相关文档。
-
文档分块(Chunking):将长文档分割成小块以便检索。
-
重排序(Reranking):对检索到的文档按相关性重新排序。
-
其他参数:还有许多其他参数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
-
参数调整的复杂性:这些参数之间相互影响,调整一个参数可能会对其他参数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每次对系统进行修改(尤其是集成新的模型时),都需要重新调整这些参数,以确保系统性能不受影响。
-
调整的难度:这种调整不仅耗时,还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正确优化。
新型推理模型的优势
文章提到,一些新型的推理模型(例如DeepSeek-R1和OpenAI的o3-mini)通过内置的“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模型的特点包括:
-
逐步思考问题:模型能够像人类一样逐步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生成答案。
-
自我纠正:在推理过程中,模型可以自我纠正错误,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
逻辑推理能力:这些模型在需要逻辑推理的复杂任务中表现更好,因为它们能够通过逐步推理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模块化RAG的构想
基于新型推理模型的优势,文章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是否可以将这些推理模型集成到RAG流程中,用于处理一些关键任务,例如:
-
查询扩展:通过推理模型更智能地扩展用户问题的关键词。
-
文档检索:利用推理模型的逻辑能力更精准地检索相关文档。
-
重排序:通过推理模型对检索到的文档进行更合理的排序。
文章认为,通过为推理模型构建一个信息检索工具箱(即模块化RAG),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
系统更具适应性:推理模型能够根据输入动态调整策略,减少对人工手动调整的依赖。
-
减少维护成本: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和维护,尤其是在集成新模型时。
模块化RAG的实践
文章最后提到,这种基于推理模型的RAG架构被称为“模块化RAG”(Modular RAG)。作者分享了他们将标准RAG流程重构为模块化RAG流程的研究成果。这种重构的目的是:
-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模块化设计,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
-
减少人工干预:利用推理模型的智能特性,减少对人工手动调整的需求。
1 Hypothesis
1.1. 探索这一想法的主要原因
作者提到,他们探索这个想法(即模块化RAG或引入推理模型)的主要动机是**简化流程**,并**减少人工调整参数的需要**。在传统的RAG系统中,参数调整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如推理模型)来减少这种依赖。
1.2. RAG流程的核心组件
RAG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
-
密集嵌入(Dense embeddings):将文本(如用户问题或文档)转换为高维向量表示,以便在向量空间中进行相似性计算。
-
文档检索(Document retrieval):从知识库中检索与用户问题相关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