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问题归类到Transformer架构问题集——残差与归一化——残差连接。请参考LLM数学推导——Transformer架构问题集。
1. 引言
在大型语言模型(LLM)广泛应用的今天,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抗样本的存在对 LLM 的可靠性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精心设计的样本能够误导模型输出错误结果。对抗训练作为增强 LLM 鲁棒性的关键技术,与残差连接相结合,为提升模型的稳定性和性能提供了可能。残差连接是否能在对抗训练中有效维持梯度稳定性,关乎 LLM 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数学原理、实验验证、LLM 应用场景以及完整的代码实现与解读等方面,深入探讨残差连接在对抗训练中的梯度稳定性。
2. 对抗训练与残差连接的基本概念
2.1 对抗训练的原理
对抗训练基于博弈论思想,其过程可看作是主模型与攻击模型之间的一场 “博弈”。攻击模型旨在通过对正常文本添加微小扰动生成对抗样本,以误导主模型;而主模型则需要在正常样本和对抗样本上进行训练,不断优化自身参数,从而提高对对抗样本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从数学角度,对抗训练通过修改损失函数,将对抗样本纳入考虑。设主模型为M,输入文本为x,真实标签为y,攻击模型生成的对抗样本为,损失函数为
,则对抗训练的损失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
为超参数,用于平衡正常样本损失和对抗样本损失。通过最小化该损失函数,主模型能够在与对抗样本的对抗中不断提升鲁棒性。
2.2 残差连接的工作机制
残差连接是一种创新的神经网络架构设计,其核心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