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后对未来事件的预测:神经层面的探索
1. 学习与记忆的形成
当生物体面临新环境时,它会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这个过程中,生物体会记住外部事件、自身的感受、自身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当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时,记忆会被唤起,帮助生物体更轻松地应对困难,这一过程就是学习。
学习会形成新的记忆,记忆通常分为两种形式:程序性(内隐、运动或无意识)记忆和陈述性(外显或有意识)记忆。运动学习可能完全是无意识的,但有意识的学习总是包含无意识的成分。陈述性记忆与记忆或识别物体的能力有关,如声音、气味、视觉场景等,其图像可以处于潜在状态,难以被意识察觉。程序性记忆则与感知和运动程序相关,以实现某个目标,目标可能是有意识的,但程序的特点通常是无意识的。
动物和人类都具备这两种记忆形式,但程序性记忆在动物实验中更容易研究,而陈述性记忆在人类研究中更易开展。因为人类倾向于将信息作为有意识的知识来获取,所以程序性记忆在动物中研究得较多,在人类中研究较少;动物陈述性记忆的研究通常局限于长时程增强作用的研究,但如果不把过去事件的痕迹(如疤痕)视为记忆,那么这种神经元可塑性显然并非记忆的范例。
2. 神经元层面的基本学习类型
2.1 简单学习形式
- 习惯化 :这是一种选择性过程。任何生物的神经系统对意外信号反应强烈,但会减弱对频繁输入信号的反应,而对很少出现的刺激的反应平均会显著增加。对罕见刺激反应的增强需要有其他更频繁的刺激源存在。对习惯信号的反应在刺激中断后会恢复,但如果再次重复该刺激,反应下降会更快。
- 敏感化 :在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0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