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品谈
pyp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并无优势可言
现在的一个口号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经常有人以文化的继承者自居。 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后,在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处于守势的。 不由的想起刚解放的时候,中国的口号是解放全世界的人民,认为其它的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和中国一样,都受着重重的剥削,在中国的感召下,都可以很容易的揭竿而起,反抗资产阶级,在这种看法下,中国出现了很多错误的结论,制订了很多错误的政策。原创 2004-07-09 23:03:00 · 2361 阅读 · 1 评论 -
关于古典品谈建版以来的一些历史
2002年3月25日,是古典品谈建版的日子。在讨论组管理的《公告:社区讨论组进行版块调整》(http://bbs.tencent.com/cgi-bin/bbs/bbs_jh_show_content?club=&from=t&groupid=10324&messageid=1874&bbegnum=0&path=/*15/*146/1107/&st=0&sc=)的公告下,古典品谈正原创 2004-07-11 18:42:00 · 1554 阅读 · 0 评论 -
有一种美叫做古典
诗经第一篇,我想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也许这就是古典给人的最初印象吧。 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美女的描写,比如《卫风·硕人》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我自己最喜欢的却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读之,心里都有一种惆怅原创 2004-07-11 18:37:00 · 1372 阅读 · 0 评论 -
谈谈《古诗十九首》
在这里我说的是汉五言诗集《古诗十九首》。 在我第一次听到这本诗集,是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外国留学,导师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孔雀为什么要向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这是暗合《孔雀东南飞》的题目的。其实这可以说完全在无理取闹,但中国人就是不一样,答的巧妙级了,他的回答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这就是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五的首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由此我一直记得这书,后来终于有原创 2004-07-11 19:04:00 · 3159 阅读 · 1 评论 -
中國人的字
一般都說漢字是仓颉造的,那大概是在黃帝的時代。造字的時候,字基本都是象形的,而且很多實際現在還在使用,而且很形象,比如那個“好”字,從古至今都是女子的組合。 後來在象形字不夠的時候,就出現了會意字和形聲字,這可以説是一個創舉,大大豐富了漢字的内涵。比如日月為明,就是會意字,帶偏旁的很多是形聲字(例如:玫瑰),中國的漢字之所以可以有很大的發展,會意形聲帶來的影響不可謂不小。原创 2004-07-11 18:40:00 · 1818 阅读 · 0 评论 -
敬惜字纸
中国四大发明的前两项,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和文化传播相关的。 虽然中国有了这两样利器,但是纸和书还是读书人才能接触到的,一般的人是很难有自己的书籍的。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很广泛的。主要是学校类的教育太少,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而且教育的费用并不是从国家方面提供,而是个人负担,这样本身就抬高了受学的门槛。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就成了比较稀罕的原创 2004-07-09 22:54:00 · 1739 阅读 · 0 评论 -
红袖添香夜读书
终于到半夜了,这帖子一定要半夜写才有意义,为此我等了一天,好漫长的一天啊。 有很多人讨论过读书的环境问题,在安静的地方读书很好,有音乐背景也不错,能躺着就更妙了。 读书是要心情的,如果心中有忧、愁、爱、恨、烦、乱、杂等打扰,是很难读进去的。读书需要平静的心态。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原创 2004-07-13 01:00:00 · 2457 阅读 · 4 评论 -
第一聪明人----杂谈杨修
我今天要说的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注①)――杨修。 杨修这个人,名气很大,但资料实在不是很多,只在一些史料中有部分记载。我就随便说说关于他的一些事情,算是杂谈。 历史上应该是有两个杨修的,一个就是三国中大家所熟悉的那个,还有一个,就是记载在《启颜录》中的,中云“晋杨修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不在。杨修时为君平设。有果杨梅,君平以示修:‘此实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原创 2004-07-11 19:20:00 · 3264 阅读 · 1 评论 -
中外古典音乐偶的看法
音乐的由来已经久矣,基本在语言产生的时候,可以说就有最初的音乐了。 在原始社会,音乐更多的是祭神的一种仪式,乐器也很简单,基本以鼓等打击乐器为主,现在在世界上很多还在原始部落的民族中还可以看到音乐这种最初的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音乐也随着发展了,出现了弦乐器和管乐器,比如现在最早的以气发生的乐器之一-埙,就可以说是箫、笛等的始祖。 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发展的进原创 2004-07-11 19:06:00 · 2372 阅读 · 0 评论 -
民歌探讨
大家对流行歌曲都应该很熟的了,但对民歌又有些什么认识呢? 我这里有一本《情歌三百首》,就是一本民歌的专集,收录了大量的江西民间情歌,很好玩的,平时翻一下还是不错的。 情歌的语言都很浅显通俗,有很多的口语,随便写几个好了。 唔--不,亻厓--我,介--这,嘲--谈天,哇--讲,……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打了,其实最常用的还有一个,就是“有”字去了两横原创 2004-07-11 19:03:00 · 1213 阅读 · 1 评论 -
流传千古曲一折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因为它从始止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没有被汉族同化掉。从科举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在初定中原的时候,曾因耶律楚材的奏请,恢复科举,但只有一次就停止了,直到元仁宗廷祐元年(1314年)才重开科取士,废而不举者达七十八年。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此种文人,一旦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出,逐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原创 2004-07-09 23:02:00 · 2356 阅读 · 0 评论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现在的书籍已经可以说泛滥了,很难想像在古代,没用这么说书籍的时候,文化是如何去传播的。 但现在的书虽然多了,但好的实在不多。 这一段时间,想去买些书,连着几天去书店看了看,但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买的。 我的意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高到不需要看那些书的程度,而是在我看来,都不够经典。 我是不喜欢名著的,因为都说好。但好在哪里?断断续续的我看的名著也够多的了,兔子的一百本里原创 2004-07-13 00:56:00 · 1643 阅读 · 3 评论 -
国学:继承还是放弃
从2001年起,北大停办“国学班”。而时隔不久,武汉大学又在策划开办“国学班”。在一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面对国学,我们是该继承还是该放弃? 国学,通常指的是经史子集,以及从从中衍生出来的各种研究。 国学的兴起,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时出现了很多的国学大师,学术可以说兴起于一时。但是随着建国后,文化大革命大刀的国学大师过多,国学没落了。改革开放后,经济挂帅,国学原创 2004-07-11 19:07:00 · 149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