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曲一折

博客介绍了《西厢记》的发展历程。元朝文人因科举受限投身戏曲创作,推动元曲发展。《西厢记》故事源于元稹《会真记》,历经宋代诗词再创作、董解元诸宫调改编,到王实甫写成杂剧,后世又有诸多改编版本。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因为它从始止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没有被汉族同化掉。从科举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在初定中原的时候,曾因耶律楚材的奏请,恢复科举,但只有一次就停止了,直到元仁宗廷祐元年(1314年)才重开科取士,废而不举者达七十八年。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此种文人,一旦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出,逐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期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逐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说明,文人由于断绝了“学而优则仕”的当官捷径,而且社会地位地下(九儒十丐),适奉戏曲大发展,很多的文人争相写剧本,开创了元曲的鼎盛时期。

    元统治者对文网的要求是极低的。在明初朱权编的《太和正音谱》中,首列就是“新定乐府(即杂剧)体式一十五家”,其中一家就是“盛元体”,其特征是“字句皆无忌惮”,因此又称“不讳体”,就像章太炎在《讨满清檄》中说的,“胡元虽虐,未有文字之狱”,说明文网之疏。在这种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文人对朝廷的不满经常在元曲中有所表现,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与之相对应的,写男女反抗封建压迫的《西厢记》,也在同一时期产生了。

    现在通常都承认《西厢记》是王实甫所做,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了流程千古的西厢名曲。其实西厢的故事在王实甫写成元曲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一般的说法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原出唐朝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剧本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在这里我简单说说西厢记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 元稹的西厢记

    元稹(778年~813年),唐诗人,他写的是有强烈自传意味的小说《会真记》,又称之为《莺莺传》,是唐代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在唐人传奇中,《莺莺传》流传之广,影响之巨,罕有其匹。鲁迅先生称之“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这个最初的西厢记版本中,张生和莺莺和我们现在所见的都有很大的差别的,红娘也只是一提而过,主要内容为:一位名叫张生的书生,在兵乱中保护了郑氏和其女儿崔莺莺,张生十分爱慕崔莺莺,于是二人在西廂私通。后來张生在科举中落第,二人便再没有来往,最后是张生另娶,莺莺另嫁。这里的张生可以说更像是sex狼,对莺莺始乱终弃。还对莺莺扣上了“尤物”“妖孽”之词,籍以推卸责任。总之,这时候的张生是一个薄幸残酷,卑鄙无耻的小人。同样是鲁讯先生,也说了,“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身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另外,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坤,上京赶考的时候是住在元稹家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附1)

二 西厢记的戏曲化发展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鼓子词的音乐是一支曲调的不断反复,比较单调。往往反复演唱同一曲调,不过它有伴唱,可以减少一些单调之感。如《蝶恋花鼓子词》,赵令畤将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截成十段,首尾各加一段议论说白,另填12首【蝶恋花】词分别插入说白中间,全套共10章,构成说唱交替的形式,以讲述崔莺莺的故事(赵令畤的《侯鲭录》中《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这样可以说是由传奇小说向戏曲化发展的开端。

三 董西厢

    诸宫调是流行于宋、金、元几个朝代的一种俗文学艺术形式,相传是北宋的伎艺人孔三传所首创。所以名叫诸宫调,是因为歌唱部分是联合许多不同宫调的乐曲。熙宁、元丰、元祐年间诸宫调流行,标志着说唱、歌舞向戏曲的演化。这种作品都是用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演述长篇的故事,歌唱的曲调比较复杂,变化多,可以说是元曲的开端。诸宫调现在所剩不多,唯一能见到全本的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或称“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记掐弹词》)。董谢元,金代章宗时期人,据考证,“解元”是当时人们对知识分子的通称,董解元应该名朗,世称“北曲之祖”。“董西厢”是董解元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董西厢”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并且原著中的过场人物红娘也成为了重要角色之一,实际后世王实甫的《西厢记》可以说是照“董西厢”的蓝本来完成的。对“董西厢”,后人评价甚高,元代钟嗣成在其《录鬼簿》卷上“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中,将董列居第一,并注云:“大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明代张羽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代表的北曲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贬低金诗的胡应麟也以为"金人一代文献"尽在《董西厢》一书(《少室山房笔丛》),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对诸宫调评价极高,称它是“金文学最大的光荣”,并称《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西厢》的作者"具有伟大的诗的天才和极丰富的想象力"。另外,除了《董西厢》,当时南宋与金代都有各种有关说唱和戏文流传,如《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等。  


四 王实甫的《西厢记》

    通常现代人所说的《西厢记》都指的是元曲里的西厢,是著名元曲作家王实甫所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在董西厢中,最后情节是张生和崔莺莺私奔投奔太守而成为眷属,可以说不是很符合传统的道德,而且董西厢主次安排的不是很好,在普济寺打仗一段既然占用了全本的六分之一强,还有董西厢中有一些庸俗的色情描写,这些都降低了董西厢的艺术观赏性。王实甫对董西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写就的《西厢记》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王实甫从正面描写了一个敢于反抗传统封建的“相国小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且人物形象鲜明,其中光彩照人的红娘形象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王西厢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在明代《西厢记》刊本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清代著名批评家金圣叹将《西厢记》列入十才子书,并亲自评点。不过,也许元曲就像我开头所说的,本来是下层民众的文学(更多的算是一种曲艺形式),实际上在元明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都没有的(今人编撰的《四库禁书》中就有《西厢记》,算是一种补偿吧),在近代王国维于1912年发表《宋元戏曲考》(即《宋元戏曲史》),算是宋元戏曲的开创研究。

五 其它版本的西厢记

    实际从王实甫的《西厢记》出来后,后人都以王西厢的故事内容做为改编素材的。对西厢记的改偏、续作、仿造历久不衰。什么《续西厢》、《翻西厢》、《锦西厢》、《新西厢》、《后西厢》、《西厢印》、《南西厢》、《不了缘》……不一而足。(附2)由于元曲的形式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各种戏剧,西厢在不同的戏曲种类中也有了很多的剧目,比如昆剧《西厢记》,京韵大鼓《大西厢》,东北二人转《大西厢》等等。

    西厢记还有很多可以说的,现代也有很多的人专门对此进行过很详细的学术性研究。我这个只能说对西厢记的历史发展和评价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如果想知道详细的研究情况,还是去看专门的学术性论著好了。

    Over。

附1:李坤的《莺莺歌》,一题《东飞伯劳西飞燕歌为莺莺作》,见《全唐诗》卷四八三。其诗云:“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附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章“唐之传奇文(下)中有“此外,元代关汉卿《续西厢记》,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路采《南西厢记》等`及其他曰《续》,曰《竟》,曰《翻》,曰《反》者名目犹繁,不胜枚举。”。对这段话的注释为:“有人认为王实甫《西厢记》只四本,第五本为关汉卿续作。此处之《续西厢记》即指《西厢记》第五本。”“李日华,明吴县(今属江苏)人。所撰《南西厢记》故事梗概与王实甫《西厢记》大致相同。《西厢记》为杂剧,《南西厢记》为传奇。”“陆采(1497—1537),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明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撰有《南西厢记》等传奇五种。”“《竟》 即《竟西厢》,实名《锦西厢》,清周恒综撰。 《翻》,即《翻西厢》,清初研雪子撰。《后》,即《后西厢》,清石庞、薛旦、汤世滢三人各有同名剧作。《续》,即《续西厢》,清查继佐撰。”

<think>嗯,用户让我介绍一下如何创作一首千古绝句。首先,我需要回想之前用户问过关于古诗创作的内容,当时我详细介绍了古诗的格律、结构、押韵等要素,还给了示例。现在用户可能想要更深入的内容,特别是如何写出能流传的“千古绝句”,这需要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得明确千古绝句的特点。这类诗通常结构紧凑,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还要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可能需要结合经典例子,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析它们为何成为经典。 接下来,用户可能需要具体的步骤指导。之前的回复里已经分步骤讲解了,但这次要突出“千古”这个层次,所以得强调炼字、意境、情感共鸣等方面。可能需要加入更多关于如何选择主题、运用比喻、对仗等技巧的建议。 还要注意用户可能的深层需求。他们可能不只是要写一首符合格律的诗,而是希望作品有流传的价值。所以需要强调创新性和独特性,避免陈词滥调,同时保持传统格律。可能需要提醒用户多读经典,积累词汇和意象,同时注重个人体验的表达。 另外,用户之前给的示例是五言绝句,这次可能需要扩展,比如七言或其他形式,但绝句通常是四句,所以还是保持四句的结构。需要检查平仄和押韵是否符合要求,并提供修改前后的对比,展示如何优化诗句。 最后,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可能包括特点、创作方法、示例解析、常见误区等部分。使用$$...$$格式展示平仄结构,保持LaTeX语法正确。还要注意用中文口语化的思考过程,但正式回答要符合之前的格式要求,比如分步骤和示例。</think>创作千古绝句需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韵律美,以下是关键要素与创作方法论: 一、千古绝句三大核心特征(以唐诗为例) 1. 时空穿透力 $$ \text{典型结构} = \text{眼前景} + \text{宇宙观} $$ 示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意象浓缩度 $$ \text{意象密度} \geq 3/\text{句} $$ 杜牧《秋夕》仅28字包含:银烛/画屏/流萤/天阶/夜色/牵牛织女星 3. 哲学纵深度 王维《鹿柴》通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构建"有与无"的禅意空间 二、创作四维模型 1. 炼字准则(动词选择公式) $$ \text{动词力度} = \frac{\text{动态意象}}{\text{静态场景}} $$ 贾岛"僧敲月下门"中"敲"字胜于"推",因其产生声波涟漪效应 2. 留白设计 使用蒙太奇式意象组合: ```math \begin{cases} \text{马致远《天净沙》} & : \text{枯藤+老树+昏鸦} \rightarrow \text{秋思} \\ \text{温庭筠《商山早行》} & : \text{鸡声+茅店+月} \rightarrow \text{羁旅} \end{cases} ``` 3. 音律拓扑 七绝标准平仄结构: ``` △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平△(韵) ``` (△表示可平可仄) 三、实战示范(边塞主题) 1. 原始构思: 大漠风沙暗,孤城战鼓寒 将军百战后,白骨满关山 2. 千古化改造: - 加入时空维度:羌笛→历史回响 - 植入哲学命题:生与死的辩证 - 动词升级:"暗"→"咽","满"→"生" **《凉州词》(改创版)** 羌笛幽咽云月残,孤城遥望玉门寒 黄沙埋尽将军骨,春草偏生旧箭瘢 $$ \text{平仄检测}: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 四、突破性创新路径 1. 反常合道: 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N.音效=敲击太阳×玻璃声) 2. 感官通感: 李商隐"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听觉→触觉) 3. 微观史诗: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文×地理×流体力学) 五、检验标准 1. 可拆解性:每联独立成画(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四句即四幅工笔画) 2. 多义性: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可解读为思乡、表忠、言志三重意蕴 3. 再生性:张继《枫桥夜泊》催生寒山寺千年文化产业链 建议从"微观场景+宏观思考"入手,如写落叶可关联:"飘零非本愿,天地有轮回"。当代题材可尝试:"霓虹吞北斗,扫码问星辰"。创作后放置三日再审,检验是否经得起时间维度推敲。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