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ZT)

 

人类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和研究,都是处于一种无明确的研究目的目标无明确的研究思想方法的混沌状态下自发的或不自觉地进行的,夹杂在对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中。

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学专著。
  


                                           冯特:近代心理第一人  


  冯特(1832--1920),德国实验心理学家,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冯特的历史功绩,是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的心理科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这三件大事分不开的。冯特使心理学从旧哲学中独立出 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冯特在心理科学实践上的历史贡献还在于和用菜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开创及发展造就了一代 新人,因此被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
  
  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形成经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是准备时期,大约在19世纪的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他主要是通过实验法从事对心理感官方面的生理研究。
  
   第二时期,为初步形成期,大约在19世纪的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他在充分的实验基础上,开始大量著书立说,系统阐述早在准备时期就萌发的心理 观点,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在1879年,他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一 年,被心理学界定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阶段。
  
  第三时期,是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是他的心理理论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充实并完全走向成熟时期。

  冯特的理论明确主张,心理研究应以意识内容(直接经验)为对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因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华生(1878-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 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 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 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华生于1908年和1912年首先在美国心 理学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和精神。1913年,华生又发表了一篇论文《一个行 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正式挑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揭开了美国心理学史上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而这篇论文也被看作是"行为主义者宣言"。它宣布了行为主 义学派的三个原则:(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 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华生认为,心理学之所以没有象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那样成为一门不容争辩的自然科学,就是因为以往它只关 心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准确定义的东西--意识。他认为"心理学必须抛弃所有意识方面的时候似乎已经来到了"。华生不仅在理论上终身坚持这一观点,在 日常生活中,他也坚定地保持他的立场。他很少与别人交流感情,甚至对自己的孩子都不曾表示过爱心。无怪乎后世有人戏言:"心理学首先在达尔文那里失去了灵 魂,现在又在华生这里失去了思想"。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名开创者,华生在心理学界都是功不可没的。1957年,美国心理学界终于还了他一个公道,为他颁了金奖,称赞他"发动了心理学思想上的一场革命,他的作品是富有成果的研究工作延续不断的航程的起点"。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哈 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 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斯金纳还将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并 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斯金纳还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

  斯金纳在各个领域推销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作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 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幸福。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 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 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 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有时也译为"完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可将 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的基本因素不是感觉,而是某种心理结构的"完形",由个体内 部固有的组成简单图形的能力所形成,即以主观的内在规律解释心理现象。它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 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 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创建者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建者。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 泄了,病就痊愈,此则宣泄法或净洗法。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和确认了 无意识心理现。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又译《释梦》)一书。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地开创一种研 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欲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 观察和概括。1914年弗洛伊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单一的先天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 于外的即为爱情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 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学说,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尽阐述了精神装置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 我、自我和超我。 1927年发表了《幻想的未来》,对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评述。 1930年他对现代文明做了剖析,并在生命最后年代(1934~1938年)写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评性论著。

  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研讨问题中,往往引叙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巴甫洛夫: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当地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后,成 为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后来又出国去深造,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将全部身心都 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 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 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 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 --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 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 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 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 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 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 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 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 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赠贵的文献。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 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 士"奖金。

 


                                   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的发起人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7)。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科学心理学》、《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 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 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 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 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邪恶和神经症是由于环境所造成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人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他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 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 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著有《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一种存在方式》(1980)等。

   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 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 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 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