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实验:探索课堂语言学习的社会本质
1. 课堂研究的转变
到20世纪80年代末,课堂研究已基本摆脱了教师培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它将重点转向了第二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二语习得相对狭窄的研究议程,并且研究方法也不再仅仅依赖于可量化的课堂观察这一核心研究程序。研究的重点明确放在理解上,将其作为理论构建的先决条件,而这最终可能会促成明智的教学决策。虽然对了解学习者的兴趣日益浓厚,但对于学习者自身理解能力的发展以及课堂学习的社会本质关注较少。
2. 理解课堂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社会本质
2.1 课堂互动与互动假说
当研究不再局限于课堂观察,开始倾听学习者谈论他们的课堂学习时,研究人员很快就意识到课堂行为受到社会压力的强烈影响。当时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学习者似乎不能从明确的课堂教学或课堂上获得的语言输入中直接受益?”
Seliger在1977年提出了量化的观点,认为课堂互动是关键,学习者互动越多,学习就越多,因为互动能让他们获得更多输入。但Day在1984年指出这一解释并不充分。Long在1981年提出了“互动假说”,认为如果学习者进行对话修复活动,语言学习将得到促进。然而,Aston在1986年对此提出了质疑,引用了“收益递减规律”。但互动假说仍然引起了二语习得和课堂研究人员的兴趣。
2.2 另一种互动假说
Allwright在1984年提出了另一种“互动假说”。他认为从课堂互动所带来的学习机会质量的角度来分析课堂互动可能更有成效。他不仅想了解为什么学习者学到的比教师教的少,还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可能学到比教师教案中更多的语言材料。他的数据分析表明,课堂互动为教师教学要点之外的语言材料创造了学习机会。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