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美学特征建模的解决思路框架
一、问题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核心美学特征体现为“有法无式”的不规则性、“移步异景”的游赏体验与“小中见大”的空间感知,与西方几何式园林形成鲜明差异,导致中西方对其美学机制的认知存在鸿沟。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以数字化、定量化方法解构园林美学规律成为突破认知壁垒的关键:既能将“移步异景”“小中见大”等抽象美学概念转化为可计算模型,又能为东方美学体系构建数字化知识载体,助力人工智能生成式园林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本研究以10个江南明清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耦园等,覆盖不同规模、风格与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依托多模态数据(平面图、DWG/PDF矢量图、景观元素坐标表、实景照片、游览视频),聚焦“趣味性”“幻境感”“相似度”三大核心美学特征,构建量化模型并验证泛化性。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
本研究需分3个核心问题展开,每个问题包含3个具体子任务,核心需求如下表所示:
| 核心问题 | 子任务 | 关键需求 |
|---|---|---|
| 问题1:“移步异景”的游赏“趣味性”建模 | 1.1 路径刻画 | 将游线转化为“图问题”,定义路径的关键特征(长度、转折点、交叉点等),明确定位点定义规则 |
| 1.2 异景程度 | 量化“移步”过程中“景”的变化频率/差异度,建立路径与景观元素(山石、水体等)的关联模型 | |
| 1.3 游线规划 | 规划兼顾“高趣味性”(高异景、高曲折)与“无重复路径”的最优游线,可视化展示10个园林的游线与异景分布 | |
| 问题2:“小中见大”的布局“幻境感”建模 | 2.1 元素分布 | 量化景观元素(6类:实体建筑、半开放建筑、道路、山石、水体、植物)的空间结构特征(数量、面积比、离散度等),分析其对审美的影响 |
| 2.2 开合变化 | 定义“开阔”与“围合”的量化标准,建模空间中“开合转换”的频率与幅度 | |
| 2.3 幻境评分 | 以寄畅园(“江南第一园”)为100分基准,计算其余9个园林的幻境感得分并排序,提供计算过程 | |
| 问题3:“有法无式”的园林“相似度”建模 | 3.1 相似度 | 基于问题1、2的建模结果,构建园林美学特征向量,量化10个园林的相似度,提炼共性规律 |
| 3.2 广效用 | 选取额外江南明清园林(如附件11的个园、狮子林),验证模型的科学性与泛化性 | |
| 3.3 多元化 | 补充除“趣味性”“幻境感”“相似度”外的重要美学特征,提供理论/文献依据 |
三、问题建模
(一)问题1:“移步异景”的游赏“趣味性”建模
1.1 路径刻画:游线的图论建模
将游园路径抽象为无向加权图 G=(V,E)G=(V,E)G=(V,E),核心定义如下:
- 节点 VVV:定位点集合,按规则定义为:
- 基础定位点:道路两侧墙体/不可通行区域的中点(每1m取1个,匹配坐标数据的1m采样间隔);
- 关键定位点:路径岔口、入口/出口、景观节点(如假山主峰、水体核心区);
- 边 EEE:相邻定位点的连线(代表可通行路径段),权重为路径段长度;
- 关键特征定义:
特征名称 定义与计算方式 路径总长度 LLL 所有边的权重之和(单位:m) 转折点密度 TdT_dTd 转折点数量 / 路径总长度(转折点:相邻边的夹角 θ>15∘\theta>15^\circθ>15∘,排除微小转向) 交叉点数量 CCC 路径与自身/其他路径的交点数(排除入口/出口) 曲折度 SSS 路径总长度 / 入口-出口直线距离(值越大,路径越蜿蜒)
1.2 异景程度:路径与景观元素的关联建模
- 景元定义:将6类景观元素划分为“可感知景元”,如:
- 水体景元:单个连续水体区域;
- 山石景元:单座假山或假山群;
- 建筑景元:单个实体/半开放建筑;
- 植物景元:单株乔木或连续灌木区;
- 视域分析模型:对每个定位点 viv_ivi,计算其视域范围(基于平面矢量图,排除墙体/建筑遮挡,视距设为5m,符合人眼正常观赏范围),提取视域内的景元集合 SiS_iSi;
- 异景程度量化:
- 相邻视域差异度 Di,i+1D_{i,i+1}Di,i+1:用杰卡德距离计算 SiS_iSi 与 Si+1S_{i+1}Si+1 的差异,即 D=1−J(Si,Si+1)D=1-J(S_i,S_{i+1})D=1−J(Si,Si+1)(JJJ 为杰卡德相似度);
- 路径异景频率 FFF:所有相邻定位点的 Di,i+1D_{i,i+1}Di,i+1 平均值 / 路径段长度(单位:差异度/m);
1.3 趣味性综合模型
趣味性得分 FfunF_{\text{fun}}Ffun 为多指标加权组合,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 确定(参考园林学者评分与文献[1][5]):
Ffun=α⋅S+β⋅F+γ⋅(1−R)F_{\text{fun}} = \alpha \cdot S + \beta \cdot F + \gamma \cdot (1-R)Ffun=α⋅S+β⋅F+γ⋅(1−R)
- SSS:路径曲折度(归一化至[0,1]);
- FFF:异景频率(归一化至[0,1]);
- RRR:重复路径比例(重复长度/总长度,归一化至[0,1]);
- α,β,γ\alpha,\beta,\gammaα,β,γ:权重(如 α=0.3,β=0.5,γ=0.2\alpha=0.3, \beta=0.5, \gamma=0.2α=0.3,β=0.5,γ=0.2,需通过一致性检验)。
(二)问题2:“小中见大”的布局“幻境感”建模
2.1 元素分布:景观元素的空间结构建模
首先明确6类核心景观元素的量化特征,构建元素分布特征向量 X=[x1,x2,x3,x4,x5,x6]\boldsymbol{X} = [x_1,x_2,x_3,x_4,x_5,x_6]X=[x1,x2,x3,x4,x5,x6]:
| 特征 xix_ixi | 定义与计算方式 |
|---|---|
| 面积比例 x1−x6x_1-x_6x1−x6 | 各类元素面积 / 园林总面积(如 x1x_1x1 为实体建筑面积比,x4x_4x4 为水体面积比) |
| 离散度 x7x_7x7 | 水体离散度:水体区域数量 / 总水面积(值越大,水体越分散);植物离散度:用空间分布熵(Shannon熵)计算,基于网格划分的植物密度差异 |
| 形状指数 x8x_8x8 | 水体形状指数:水体边界长度 / 2πA2\sqrt{\pi A}2πA(AAA 为水体面积,值越大形状越不规则);建筑形状指数:建筑边界的分形维数(盒计数法计算) |
| 多样性 x9x_9x9 | 元素类型丰富度:6类元素中存在的类型数 / 6(若某园林无山石,则丰富度降低) |
2.2 开合变化:“开阔-围合”的量化建模
- 开阔度 OOO 定义:基于“视域潜力”,计算单位面积的最大视距与视域面积:
O=1A∑k=1n视域面积k最大视距kO = \frac{1}{A} \sum_{k=1}^n \frac{\text{视域面积}_k}{\text{最大视距}_k}O=A1∑k=1n最大视距k视域面积k- AAA:园林总面积;
- nnn:网格数量(如2m×2m网格,覆盖全园);
- 阈值设定:O>0.6O>0.6O>0.6 为“开阔区域”,O<0.3O<0.3O<0.3 为“围合区域”;
- 开合转换频率 KKK:沿“标准游线”(问题1规划的最优游线),穿过“开阔-围合”边界的次数 / 游线总长度(单位:次/m);
- 开合幅度 MMM:相邻开阔/围合区域的开阔度差值的平均值(值越大,空间转换越强烈)。
2.3 幻境感评分模型
以寄畅园(Fillus=100F_{\text{illus}}=100Fillus=100)为基准,构建幻境感得分模型:
- 确定评分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元素分布多样性(A1A_1A1)、开合变化强度(A2A_2A2);
- 二级指标:A1A_1A1 包含元素面积比例均衡度、离散度;A2A_2A2 包含开合转换频率、开合幅度;
- 权重确定:用AHP计算权重(如 A1=0.4,A2=0.6A_1=0.4, A_2=0.6A1=0.4,A2=0.6);
- 指标归一化:对每个园林的指标,按“寄畅园指标值=1”进行归一化;
- 得分计算:Fillus=∑权重×归一化指标值×100F_{\text{illus}} = \sum \text{权重} \times \text{归一化指标值} \times 100Fillus=∑权重×归一化指标值×100;
- 排序:按 FillusF_{\text{illus}}Fillus 从高到低排序(寄畅园为第1行)。
(三)问题3:“有法无式”的园林“相似度”建模
3.1 相似度:美学特征向量的相似性建模
- 园林美学特征向量构建:整合问题1、2的结果,定义向量 Y\boldsymbol{Y}Y:
Y=[Ffun,Fillus,x1,x4,O,K,x8]\boldsymbol{Y} = [F_{\text{fun}}, F_{\text{illus}}, x_1, x_4, O, K, x_8]Y=[Ffun,Fillus,x1,x4,O,K,x8]- 包含:趣味性得分、幻境感得分、实体建筑面积比、水体面积比、平均开阔度、开合转换频率、水体形状指数(核心特征,排除冗余指标);
- 相似度计算:
- 标准化:对 Y\boldsymbol{Y}Y 的每个维度进行Z-score标准化,消除量纲影响;
- 相似度算法:采用加权余弦相似度(权重与问题1、2一致):
Sim(Yi,Yj)=∑k=1mwk⋅yik⋅yjk∑k=1mwk⋅yik2⋅∑k=1mwk⋅yjk2\text{Sim}(Y_i,Y_j) = \frac{\sum_{k=1}^m w_k \cdot y_{ik} \cdot y_{jk}}{\sqrt{\sum_{k=1}^m w_k \cdot y_{ik}^2} \cdot \sqrt{\sum_{k=1}^m w_k \cdot y_{jk}^2}}Sim(Yi,Yj)=∑k=1mwk⋅yik2⋅∑k=1mwk⋅yjk2∑k=1mwk⋅yik⋅yjk - 共性规律提炼:对相似度矩阵进行层次聚类(HC),分析聚类结果(如“大尺度水景园林”“小尺度精致园林”等类别)。
3.2 广效用验证:模型泛化性测试
选取个园(附件11,明清江南园林,以假山闻名)为测试对象:
- 数据预处理:提取个园的矢量图、坐标数据,重复问题1-2的建模流程,得到其特征向量 Y个园\boldsymbol{Y}_{\text{个园}}Y个园;
- 相似度对比:计算 Y个园\boldsymbol{Y}_{\text{个园}}Y个园 与10个园林的相似度,验证是否符合常识(如个园与山石占比高的留园相似度更高);
- 有效性检验:若相似度结果与园林分类文献(如《苏州古典园林》)一致,则模型泛化性合格。
3.3 多元化美学特征补充
结合园林美学理论与文献[7][9][11],补充2个重要特征:
- 层次感(空间嵌套性):
- 定义:垂直层次(假山高度差、建筑层数)与水平层次(景观节点的前后嵌套,如“院中院”);
- 量化:垂直层次用“高度标准差”(假山/建筑高度的标准差),水平层次用“嵌套深度”(从入口到核心景观的空间嵌套次数);
- 和谐度(元素协调度):
- 定义:元素间的比例协调(如水体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比值是否接近经典园林的“1:2”比例);
- 量化:计算各类元素面积比与“理想比例”的偏差平方和,偏差越小则和谐度越高。
四、求解方法框架
(一)通用数据预处理流程
- 数据清洗:
- 坐标数据:对缺失的元素坐标(如植物中心坐标),用“邻近插值法”补全;对超出园林边界的植冠线,用GIS软件(ArcGIS)裁剪;
- 矢量图:用AutoCAD或Python(Shapely库)提取6类元素的边界,计算面积、周长等几何参数;
- 标准化:将所有园林的特征指标归一化至[0,1],消除规模差异(如拙政园5.2万m²与怡园0.6万m²的对比)。
(二)问题1求解步骤
| 步骤 | 工具/算法 | 输出结果 |
|---|---|---|
| 1. 路径图构建 | Python(Shapely+Matplotlib)/ ArcGIS | 定位点坐标、路径图(节点+边)、关键特征(L,Td,C,SL,T_d,C,SL,Td,C,S) |
| 2. 视域分析 | Python(PyVista库,计算2D视域) | 每个定位点的景元集合 SiS_iSi、异景频率 FFF |
| 3. 最优游线规划 | 改进蚁群算法(目标函数:FfunF_{\text{fun}}Ffun 最大化,约束:R<0.05R<0.05R<0.05) | 10个园林的最优游线(坐标序列) |
| 4. 可视化 | ArcGIS/Matplotlib | 标注转折点、高异景区域(红色标注)的游线图 |
(三)问题2求解步骤
| 步骤 | 工具/算法 | 输出结果 |
|---|---|---|
| 1. 元素特征计算 | Python(Pandas计算面积比,Scipy计算分形维数) | 元素分布特征向量 X\boldsymbol{X}X |
| 2. 开合度计算 | Python(网格划分+视域模拟) | 开阔/围合区域分布、开合转换频率 KKK、幅度 MMM |
| 3. 幻境评分 | AHP(Yaahp软件)+ 加权求和 | 10个园林的幻境感得分表(寄畅园100分) |
(四)问题3求解步骤
| 步骤 | 工具/算法 | 输出结果 |
|---|---|---|
| 1. 相似度计算 | Python(Sklearn库,标准化+余弦相似度) | 10个园林的相似度矩阵、层次聚类树 |
| 2. 广效用验证 | 重复问题1-2流程(个园数据) | 个园与10个园林的相似度排名、泛化性分析报告 |
| 3. 多元化特征 | 文献调研+Python(计算层次感/和谐度) | 补充特征的量化结果、美学特征体系完善建议 |
(五)关键验证环节
- 一致性检验:AHP权重需通过CR<0.1的一致性检验;
- 常识验证:如拙政园“理水典范”应对应高水体面积比、高开阔度,留园“步移景异”应对应高趣味性得分,验证模型与园林特性的匹配度;
- 敏感性分析:调整权重(如 α\alphaα 变化±0.1),观察得分变化幅度,确保模型稳定性。
6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