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通关教程——赛题思路合集及赛程规划

2025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思路合集及竞赛团队赛程规划

引言

“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研究生阶段极具影响力的科研实践赛事,2025年竞赛聚焦人工智能硬件调度、无线通信、地质工程、低空安全、设备故障诊断、古典园林美学六大前沿/经典领域,题型覆盖工程优化、数据建模、图像分析、迁移学习等核心数学建模方向。本文将先梳理A-F六大赛题的核心求解思路,再提供一套可落地的团队赛程规划方案,助力参赛团队高效备赛、精准破题。

一、2025华为杯赛题核心思路合集

A题:通用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核内调度问题

1. 问题背景

边缘AI推理需求爆发,SIMD架构NPU因硬件简单成为主流,但核内调度(计算图优化、缓存分配、性能联合优化)是商用瓶颈,需解决“最小缓存驻留”“最小额外数据搬运”“最短执行时间”三大核心任务。

2. 核心问题与求解框架
子问题目标函数关键算法
最小缓存驻留调度最小化最大缓存驻留量( m i n   m a x V s t a y k min\ max V_{stay}^k min maxVstayk贪心拓扑排序:优先调度“早释放缓存”“生命周期长”的节点,压缩缓冲区重叠时间
缓存分配与换入换出最小化额外数据搬运量(TotalSpillData)最佳适配(Best Fit)内存分配+智能SPILL:优先换出“后续使用晚、尺寸大”的缓冲区
性能联合优化最短总执行时间( m i n   T min\ T min T),且搬运量增量≤5%并行度感知调整:交换无依赖的不同Pipe节点,将SPILL插入计算单元空闲期
3. 核心工具/算法

Python(numpy、scipy)、MD5校验工具(文件完整性验证)、Kahn算法(拓扑排序)、Levenberg-Marquardt算法(非线性拟合)

B题:无线通信系统链路速率建模(MIMO-OFDM+TxBF)

1. 问题背景

基于MIMO-OFDM技术,结合TxBF(发送波束赋形)提升链路速率,需利用CSI矩阵(信道状态信息)和MCS标签(速率索引),解决“EESM参数拟合”“关闭TxBF新模型”“开启TxBF新模型”三类速率估计问题。

2. 核心问题与求解框架
  • 问题1(EESM模型)
    1. 计算载波级SINR( γ i = ∥ H i ∥ F 2 / P n o i s e \gamma_i = \|H_i\|_F^2 / P_{noise} γi=HiF2/Pnoise H i H_i Hi为信道矩阵, P n o i s e P_{noise} Pnoise为底噪);
    2. 网格搜索拟合EESM参数( α \alpha α增益、 β \beta β缩放),用LightGBM构建“等效SINR→MCS”映射。
  • 问题2(关闭TxBF新模型)
    突破“等效SINR降维”框架,提取三类特征(载波级CSI特征、全局统计特征、天线相关性特征),用LightGBM分类器提升估计精度。
  • 问题3(开启TxBF新模型)
    对CSI做SVD分解获取波束赋形矩阵 V i V_i Vi,计算TxBF后SINR,新增“TxBF增益特征”(如奇异值占比、全局增益比),复用LightGBM结构预测 M C S T x B F MCS_{TxBF} MCSTxBF
3. 核心工具/算法

Python(pandas、lightgbm)、numpy.linalg.svd(波束赋形矩阵求解)、3σ/IQR法(异常值过滤)、网格搜索(参数调优)

C题:围岩裂隙精准识别与三维模型重构

1. 问题背景

煤矿巷道围岩裂隙易引发安全事故,需基于钻孔展开图(360°全景扫描),解决“像素级裂隙识别”“正弦状裂隙量化”“复杂裂隙JRC计算”“多钻孔三维重构”四大任务。

2. 核心问题与求解框架
  • 问题1(裂隙智能识别)
    改进U-Net语义分割模型,针对性处理干扰(岩石纹理用高斯滤波+GLCM特征,泥浆条纹用形态学开运算+注意力机制),Dice损失解决类别不平衡。
  • 问题2(正弦状裂隙量化)
    连通区域分析提取裂隙轮廓→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拟合正弦模型( y = R sin ⁡ ( 2 π x / P + β ) + C y=R\sin(2\pi x/P+\beta)+C y=Rsin(2πx/P+β)+C)→DBSCAN按参数相似度聚类。
  • 问题3(复杂裂隙JRC计算)
    B样条拟合非正弦轮廓→对比等间距/自适应采样(曲率大区域加密)→代入公式计算JRC( J R C = 51.85 Z 2 0.6 − 10.37 JRC=51.85Z_2^{0.6}-10.37 JRC=51.85Z20.610.37 Z 2 Z_2 Z2为斜率标准差)。
  • 问题4(三维重构)
    二维裂隙→三维坐标转换( X = x 0 + x k cos ⁡ θ X=x_0+x_k\cos\theta X=x0+xkcosθ Y = y 0 + x k sin ⁡ θ Y=y_0+x_k\sin\theta Y=y0+xksinθ Z = y k Z=y_k Z=yk)→平面拟合计算连通概率(融合法向量相似度、空间距离、JRC)→高熵区域推荐补充钻孔。
3. 核心工具/算法

OpenCV(轮廓提取)、Python-Mayavi/ParaView(三维可视化)、Scipy(B样条拟合、Levenberg-Marquardt算法)、AHP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D题:低空湍流监测及最优航路规划

1. 问题背景

低空湍流威胁飞行安全,需融合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多源数据,构建湍流强度模型并实现航路规划与预警。

2. 核心问题与求解框架
  • 问题1(湍流强度模型)
    模型a(多源融合):用理查逊数( R i = g / θ ⋅ ∂ θ / ∂ z ( ∂ u / ∂ z ) 2 + ( ∂ v / ∂ z ) 2 Ri = \frac{g/\theta \cdot \partial\theta/\partial z}{(\partial u/\partial z)^2+(\partial v/\partial z)^2} Ri=(u/z)2+(v/z)2g/θθ/z)或TKE公式,融合风速切变与温压数据;
    模型b(单源优化):用谱宽法( ϵ ∝ σ v 3 / Δ z \epsilon \propto \sigma_v^3/\Delta z ϵσv3z σ v \sigma_v σv为速度谱宽)或时间序列分析,以模型a为基准调优。
  • 问题2(三维湍流场构建)
    统一多源数据时空网格(100m×100m×50m)→I2MoE多模态模型融合数据→高斯过程插值生成三维场。
  • 问题3(预警与航路规划)
    模型d(NWP数据):用TKE参数化方案预测05-08点湍流;
    模型e(时间外推):LSTM捕捉时空演化,预测05-06点湍流;
    航路规划:A*算法(静态场)或遗传算法(动态场),代价函数含湍流强度、飞行速度、地形约束。
3. 核心工具/算法

Python(PyTorch、MetPy气象库)、卡尔曼滤波(数据融合)、LSTM/GNN(时空预测)、A*算法/遗传算法(路径优化)

E题:高速列车轴承智能故障诊断

1. 问题背景

列车轴承故障后果严重,源域(台架试验数据)与目标域(实际列车数据)存在域差异,需用迁移学习解决“源域特征提取”“源域诊断模型”“目标域迁移”“可解释性分析”四大任务。

2. 核心问题与求解框架
  • 问题1(源域数据处理)
    按“转速相似度(9-11Hz)、载荷(1-3马力)、传感器位置(DE/FE)”筛选源域数据→提取时域(峭度、峰峰值)、频域(故障特征频率BPFO/BPFI/BSF)、时频域(STFT时频图)特征。
  • 问题2(源域诊断模型)
    CNN模型(STFT时频图输入→卷积提取特征→全连接分类),SMOTE过采样解决正常样本少的不平衡问题,测试集准确率需≥95%。
  • 问题3(目标域迁移)
    无监督域自适应模型DANN(共享特征提取器+任务分类器+域分类器),用MMD量化域差异,结合故障机理验证(频谱特征频率)标定目标域标签。
  • 问题4(可解释性)
    过程解释(MMD变化曲线、TSNE特征降维)+事后解释(SHAP值分析,验证关键特征与故障机理一致性)。
3. 核心工具/算法

TensorFlow/Keras(CNN/DANN模型)、SHAP库(可解释性)、SMOTE过采样(类别平衡)、小波阈值去噪(信号预处理)

F题:江南古典园林美学特征建模

1. 问题背景

用数字化方法解构江南古典园林“趣味性”“幻境感”“相似度”三大美学特征,依托平面图、实景照片等多模态数据,实现量化建模与泛化验证。

2. 核心问题与求解框架
  • 问题1(游赏“趣味性”)
    游线抽象为无向加权图→视域分析计算异景频率(杰卡德距离)→加权模型(曲折度+异景频率+无重复路径)评分,改进蚁群算法规划最优游线。
  • 问题2(布局“幻境感”)
    元素分布特征(面积比、离散度、形状指数)+开合变化(开阔度计算、转换频率/幅度)→AHP确定权重,以寄畅园(100分)为基准评分排序。
  • 问题3(园林“相似度”)
    构建美学特征向量(趣味性、幻境感、核心元素指标)→Z-score标准化+加权余弦相似度计算→层次聚类提炼共性,个园/狮子林验证泛化性,补充“层次感”“和谐度”特征。
3. 核心工具/算法

Python(Shapely、PyVista)、ArcGIS(空间分析)、AHP(Yaahp软件,权重确定)、层次聚类(Sklearn)、视域模拟(PyVista)

二、竞赛团队赛程规划(以3天竞赛周期为例)

1. 赛前准备阶段(竞赛前1-2个月)

时间节点核心任务分工建议
第1-2周知识梳理:按A-F题方向拆分基础理论(如调度算法、通信原理、语义分割)建模手主导,每人负责1-2个方向
第3-6周工具实战:Python(numpy/lightgbm/TensorFlow)、OpenCV、ArcGIS、AHP等工具专项训练编程手主导,每周完成1个工具案例
第7-8周模拟训练:用2024年真题完整模拟3天竞赛,磨合“建模→编程→写作”流程全团队协作,每天复盘优化分工
赛前1周物资准备:整理算法模板(如拓扑排序、LightGBM)、提交手册(MD5校验、论文命名)、硬件调试写手主导,整理文档;编程手测试环境

2. 赛中执行阶段(竞赛3天,以每天24小时计)

Day1:选题→建模→初步求解
时间核心任务分工细节
08:00-10:00赛题解读与选题全团队通读A-F题,结合赛前优势(如编程强选A/E,数据强选B/D),10点前确定题目
10:00-12:00数据预处理编程手:加载数据、清洗异常值、格式转换(如CSI矩阵重构、图像去噪);建模手:梳理数据维度
12:00-18:00核心建模建模手:推导目标函数(如EESM公式、缓存驻留模型)、约束条件;写手:同步记录建模思路,搭建论文框架
18:00-22:00初步编程实现编程手:实现基础算法(如SVD分解、U-Net训练),输出第一版结果;建模手:验证模型合理性,调整参数
22:00-23:00当日复盘全团队同步进度,确认次日优化方向(如模型精度不足需调整特征,代码报错需debug),备份当日代码/结果
Day2:求解优化→结果验证→论文撰写
时间核心任务分工细节
08:00-14:00算法优化编程手:优化算法(如DANN对抗训练、SPILL策略调整),提升结果精度;建模手:补充边界条件(如缓存容量限制)
14:00-18:00结果验证全团队:用常识(如拙政园水体面积比高)、数学指标(RMSE、Dice系数)验证结果;编程手:绘制可视化图表(三维重构图、混淆矩阵)
18:00-24:00论文撰写写手:完成论文主体(问题重述、建模过程、求解结果);建模手:提供公式推导细节;编程手:补充代码注释与图表说明
Day3:论文完善→格式检查→提交确认
时间核心任务分工细节
00:00-10:00论文优化写手:完善结论与展望,统一公式格式(如LaTeX排版)、图表编号;全团队:通读论文,修正逻辑漏洞
10:00-14:00格式与提交准备写手:按竞赛要求命名论文(如A18100016577.pdf)、生成MD5识别码;编程手:压缩附件(如代码、结果文件)
14:00-16:00提交操作队长:登录竞赛平台,按手册步骤提交论文识别码、上传论文/附件,确认每个环节绿色对号;写手:截图保存提交记录
16:00-18:00最终检查全团队:再次登录平台确认论文可查看,核对队伍编号、试题编号无误;备份所有文件(论文、代码、提交截图)

3. 赛后总结阶段(竞赛结束后1周)

  • 复盘会议:分析竞赛中的问题(如建模耗时过长、代码bug排查慢),整理优化方案;
  • 文档归档:按“题目-代码-论文-提交记录”分类保存资料,为后续复盘或分享做准备;
  • 经验分享:若时间允许,可整理解题思路发布博客(如本文结构),帮助其他参赛团队。

三、团队协作关键Tips

  1. 分工明确,交叉补位:固定“建模手(理论推导)、编程手(代码实现)、写手(文档撰写)”核心分工,但需熟悉彼此任务(如编程手需理解建模逻辑,写手需看懂代码结果)。
  2. 时间管控,拒绝拖延:严格按赛程表推进,每个任务设置“最晚完成时间”(如Day1 18点前必须完成建模),避免熬夜赶工影响效率。
  3. 提交优先,细节不丢:牢记竞赛“提交即有效”,提前1-2小时完成提交准备,重点核对:论文命名格式、MD5码一致性、上传时间节点(参考附件1操作手册,错过时间无法补救)。

四、竞赛关键时间节点总览

为避免错过核心操作,需牢记以下时间限制(以2025年赛事为例):

操作类型时间范围核心注意事项
下载试题2025-09-20 08:00 ~ 2025-09-25 12:00建议竞赛启动(09-20 08:00)后立即下载,为选题、建模预留充足时间。
查看试题解压码2025-09-21 08:00 ~ 2025-09-25 12:00解压码用于解锁试题压缩包,下载试题后需立即获取,避免延误建模进度。
提交论文识别码2025-09-24 12:00 ~ 2025-09-25 12:00论文识别码是唯一性验证核心,需在上传论文前完成提交,建议提前1天准备。
上传论文2025-09-25 14:00 ~ 2025-09-27 00:00竞赛核心提交环节!需在截止前完成,建议至少提前2小时上传,预留网络波动缓冲时间。
上传附件(非必要)2025-09-27 08:00 ~ 2025-09-29 00:00无补充材料可忽略,不影响论文有效性。
查看论文2025-09-27 08:00 ~ 2025-09-28 12:00上传后验证论文是否成功提交、格式是否正常。

(补充)赛中执行阶段

09-20 08:00 竞赛启动 ~ 09-26 22:00 完成上传为核心周期,对任务进行时间锚定:

Day1(09-20 08:00 ~ 09-20 24:00):选题与建模奠基
  • 08:00-09:00:完成「下载试题」「查看解压码」,解压试题包后全团队通读A-F题。
  • 09:00-11:00:确定赛题(如选择C题“围岩裂隙识别”),编程手同步启动“钻孔图像解压与初步清洗”。
  • 11:00-18:00:建模手完成“子问题1:裂隙智能识别”的理论推导(如U-Net改进思路),写手搭建论文“问题重述”“模型假设”框架。
  • 18:00-23:00:编程手实现U-Net基础版本并输出首批裂隙识别结果;建模手验证结果合理性,调整损失函数(如引入Dice损失)。
Day2(09-21 00:00 ~ 09-21 24:00):算法优化与结果验证
  • 08:00-16:00:编程手完成模型迭代(如加入注意力机制优化U-Net),同步输出“子问题2:正弦状裂隙拟合”初步结果;建模手推导Levenberg-Marquardt拟合公式。
  • 16:00-22:00:全团队交叉验证结果(如用已知裂隙样本测试识别精度、用Matlab验证正弦拟合残差);写手完成“模型建立”“求解方法”主体内容。
Day3(09-22 00:00 ~ 09-23 24:00):论文完善与提交准备
  • 00:00-12:00:写手统合全文,完成“结果分析”“结论展望”,确保公式(LaTeX排版)、图表(分辨率≥300dpi)符合竞赛格式要求。
  • 12:00-20:00:队长牵头生成并提交「论文识别码」;编程手压缩代码/结果文件,命名为“[赛题][队伍编号]_code.zip”(如“C25910020031_code.zip”)。
  • 20:00-23:59:完成「上传论文」(命名为“[赛题][队伍编号].pdf”,如“C25910020031.pdf”),反复登录平台验证上传状态(确保论文可预览、无乱码)。

五、时间管理核心原则

  1. “早”字优先:下载试题、解压码、提交识别码等操作,均需在时间窗口开启后尽早完成,避免后期任务堆积或网络问题延误。
  2. 缓冲预留:上传论文、提交关键信息时,至少预留2小时缓冲时间(如官方截止09-27 00:00,建议09-26 22:00前完成),应对突发情况(如文件上传卡顿、格式校验失败)。
  3. 多端备份:关键时间节点的成果(如提交成功截图、论文最终版),需在电脑、云端(百度网盘等)、手机端同时备份,防止文件丢失。

结语

2025华为杯赛题既需扎实的数学建模功底,也需工程落地思维。建议参赛团队结合自身优势选择赛题,通过“赛前充分准备、赛中高效协作、赛后及时复盘”提升竞争力。祝所有参赛团队在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附:分题思路原文链接

评论 1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BetterInsight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