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地球的冯·诺依曼们

1961年,一个叫叶永烈的21岁青年(他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前网文时代的先驱),写了一本叫做《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科普小说。如图1-1所示。

图1-1 《小灵通漫游未来》

书中提到了可视电话、电子表、家庭机器人、助听器、隐形眼镜、人造食品、语音识别、远程教学等诸多“科学幻想”。时至今日,这些当年的“痴心妄想”早已成为现在人人都习以为常的东西。而这其中,计算机所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有个好听的名字:埃尼阿克(ENIAC,全称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严格来说,它不能叫做计算机,只能说是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的计算器(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二台计算器,不是第一台),如图1-2所示。

图1-2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

因为ENIAC主要是由真空管拼凑起来的,里面包括了几百个电子逻辑门、开关和电线。所以也可以把ENIAC看成浑身长满大“灯泡”的铁箱子。这些构成逻辑门的真空管只有两种状态:不是被“打开”的状态,就是被“关闭”的状态(在经典物理学尚还存在情况下,不可能有第三种状态)。所以为了数学和物理表达上的简便,就用“1”表示“开”,用“0”表示“关”——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由此诞生。

但在电子计算机诞生的一个多世纪以前(也就是1834年),就已经有人构思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完整雏形——分析机。它拥有分工明确的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与输出等不同装置。这是一个叫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英国天才发明家的杰作。只是由于他的设计“过于先进”,那时候的世界还制造不出他所需要的设备。直到100多年后,才由一个叫约翰·冯·诺依曼的匈牙利裔美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博弈论之父,跨越时空地实现了巴贝奇的天才构想,如图1-3所示。

图1-3 约翰·冯·诺依曼

虽然关于谁才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有人认为是查尔斯·巴贝奇(通用计算机之父),有人认为是阿兰·图灵(Alan Turing,计算机科学之父),有人认为是约翰·阿坦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电子计算机之父),还有人认为是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之父)。从不同的侧面来说,这都对。但是笔者认为,查尔斯·巴贝奇太过于超前,在错误的时间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抱憾终生;阿兰·图灵更侧重于密码学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的应用;而约翰·阿坦那索夫虽然也摸到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大门,但终归还是一颗“近失弹”(Near Miss,军事术语,意思是说在极近的距离下失去目标,虽无杀伤但冲击力极大)。他们当中,只有冯·诺依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了包括莱布尼兹和查尔斯·巴贝奇等前人的科学理念),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

在1944年,ENIAC还未建成之时,冯·诺依曼在返回洛斯·阿拉莫斯的列车上写出了那篇长达101页且影响整个计算机历史走向的《EDVAC报告书的第一份草案》,准备着手设计建造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

这份草案不仅详细说明了EDVAC的设计思路,也指明了现代计算机(以下简称“冯·诺依曼机”)的发展道路:

1. 计算机需要使用二进制表示数据;

2. 计算机要像存储数据一样存储程序;

3.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五大部分组成。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不管是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还是微型机(个人计算机);不管是台式机、笔记本、PAD(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在工业、医疗、物流等行业广泛使用,例如抄表器、扫码枪、护理机)、智能手机还是智能电视,全世界大部分的类计算机设备都是遵照冯·诺依曼当初所规定的体系结构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当然,世界上除了冯·诺依曼机还有一些其他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光子计算机、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除非有特别说明,本书后续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冯·诺依曼机的基础上进行论述的。


当前,AI应用开发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在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自媒体传播等多领域全面开花。与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结合,实现边缘智能;与传统软件开发过程融合,逐步标准化和模块化,实现很多基础性的编码工作;与工具和框架生态绑定,实现简化开发流程和快速迭代的目的。

作为AI应用的基础设施,大模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尤其是目前业界如火如荼的大模型训练,以其千亿级别的超大规模参数、庞大的数据与算力需求、模型的精细化调整、能源与效率的优化等,让人们想要爱它不容易。

具体来说,AI大模型训练涉及到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挑战,主要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一、数据质量与数量挑战。

训练大模型需要超大规模且高质量的数据集,但数据质量不均、标注不完整会极大地影响模型性能。而数据规模庞大时,存储和处理成本会又会显著增加。因此,应对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

  • 合理做好数据的动静分离、冷热分离及主从分离,建设企业的分层、在线/离线数仓,利用各种数据清洗和增强技术确保数据质量。
  • 采用分布式存储和“流批”框架(如Hadoop、HBase、Spark和Flink等)处理大规模或超大规模数据集。
  • 使用合成数据、增量学习或迁移学习逐步减少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依赖。

二、模型设计与优化挑战。

大模型通常具有数十亿甚至上千亿的参数,设计合理的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模型复杂度过高,可能导致过拟合、收敛慢、结果不准确等问题。所以,相应的应对策略如下:

  • 使用神经架构搜索(NAS)自动优化模型结构。
  • 通过引入正则化、Dropout等技术防止过拟合。
  • 利用优化算法(如AdamW)加速模型的收敛。

三、算力需求与分布式训练挑战。

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来支撑,对GPU、TPU等硬件设备的需求很高。而一般商用的大模型是不可能通过单机训练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部署分布式训练模型,涉及节点间通信、数据同步以及一致性的复杂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应对。

  • 部署高性能计算集群或租用算力云计算资源(如AWS、阿里云、AutoDL等)。
  • 使用AI分布式框架(如Horovod、DeepSpeed、Colossal-AI)优化多节点协作。
  • 通过混合精度训练(FP16/FP8)来降低对算力的需求。

四、训练效率与成本挑战。

AI大模型的训练时间通常耗时比较久,尤其是超大规模的AI模型,可能耗费数天、数周乃至数月。昂贵的计算资源和能源消耗会给成本带来不小的压力。可以这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 使用分布式数据并行、模型并行等方法提高训练效率。
  • 通过剪枝、量化等技术减少大模型的复杂度,使之聚焦于解决主要目标。
  • 使用低功耗硬件和能效优化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五、模型稳定性与可控性挑战。

大模型非常容易陷入梯度爆炸或消失的问题,从而导致训练结果的不稳定,输出不可靠的结果,需要进行更为精细的控制和调优。对于这类问题,其应对策略如下:

  • 使用梯度裁剪(Gradient Clipping)防止梯度爆炸。
  • 设计合理的学习率调度策略(如Warm-up + Cosine Annealing)。
  • 使用对抗训练或多任务学习不断增强模型的鲁棒性。

六、训练后的部署与服务挑战。

大模型训练完成后的输出结果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推理时需要高性能硬件支持。部署大模型时需考虑延迟、吞吐量等各种性能指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应对:

  • 使用模型压缩技术(如蒸馏、剪枝)来降低部署成本。
  • 利用分布式推理框架(如TensorRT、ONNX Runtime)加速推理。
  • 通过微服务架构和Docker技术支持弹性扩展,优化部署效率。

七、隐私与伦理问题挑战。

大规模训练数据可能包含用户敏感信息,带来隐私泄露或法律风险。而模型生成的结果又可能会存在偏见或误导性的内容,招致公众反感以及监管部门的介入。基于此,其应对策略如下:

  • 采用联邦学习和差分隐私技术保护数据安全。
  • 定期对模型进行审查,通过相关性过滤技术杜绝可能产生的风险。
  • 建立技术伦理委员会,监督AI系统的使用和影响。

综合以上所述,AI大模型训练涉及从数据准备、模型优化到资源分配、部署和伦理等“七座大山”。要成功完成训练,需要技术、资源和管理多方面的协同,同时又需要持续关注最新技术的发展以保持核心竞争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